孩子們為什麼不喜歡朗讀
在教《皇帝的新裝》過程中,筆者在七年級1班開展了分角色朗讀的語文活動。下課後,兩個女孩找到筆者:“老師,我們不喜歡這樣的語文活動!”
分角色朗讀,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可她們為什麼不喜歡呢?原來,在她們的心中,用課堂時間來分角色朗讀,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聽老師多講一些知識點,或者多練幾道題呢。”
聽了她們的理由,再聯繫班上孩子們平時讀課文懶洋洋的“蚊子聲”,筆者明白了她們的意思:考試不會考朗讀,練習朗讀不能提高分數,所以讀得好也沒什麼用處!
目前的語文試題中,確實沒有出現朗讀類考題。但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學習方法,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難道在今天全過時了嗎?
當然沒有。且以我們現在學習的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書中要求我們掌握的讀書方式,就有朗讀、默讀、速讀、跳讀等,這些既是學習任務,也是必須要提升的語文能力。而且,據筆者所知,不管我們在哪個學段,培養讀的能力,都是語文學習中不能忽視的任務。
這樣看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讀,特別是朗讀,是有益而且必需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重視語文學習中的朗讀呢?
首先,朗讀有利於讀文識義。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方式。通過朗讀,我們可以由文入景、因文生情,朗讀的時候,需要眼到、口到、心到,這是古人十分推崇的“三到”讀書法,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能由文字的讀音,深入到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進而在腦海中產生形象,然後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比如,當你在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那“天色昏暗,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在石上淙淙流過”的景象,感受到那“月下青松立,石上清泉流”的幽清明淨之美,讀到這裏,我們似乎也走進了詩人王維的世界。
其次,語言文字是載體和媒介。反覆誦讀,能培養我們的語感,有助於品味語言。比如,在《皇帝的新裝》中,“真是美極了”這句話,先後由老大臣、誠實的官員、皇帝、隨從等人説出,朗讀時,我們可以從他們眾口一詞的浮誇腔調中,感受到這些人的惶恐不安,同時,對他們愚蠢和虛偽的可笑本質,也能有所體會。
第三,朗讀不僅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文字的感受和理解,也能賦予作品以生命,實現對它的再創造。比如,當我們反覆吟味“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的詩句時,那鮮明的“黃”“翠”“白”“青”四種色彩,那黃鸝在翠柳枝葉間清脆鳴叫的景象,那新鮮而優美的意境,都會情不自禁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一幅“晴空萬里,一碧如洗,柳枝輕漾,黃鸝鳴唱,白鷺翱翔”的絢麗圖畫,如在眼前。
最後,我們再談談《皇帝的新裝》中的分角色朗讀活動。這個語文活動,目的是希望引導大家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瞭解不同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感知人物形象,為接下來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歸納等作鋪墊。我們不能否認,通過分角色朗讀活動,我們對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確實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考試不涉及朗讀,於是就認為朗讀是浪費時間,這顯然是短視的觀點。但筆者並不想責怪孩子們的功利觀。因為,如果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優劣的標準不變,或者“唯分數論”的中高考招生制度不進一步改革的話,那麼,孩子們希望“多掌握知識點,升入名校、考進重點班”的想法,就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話雖如此,我們卻不能忽視讀,特別是朗讀的作用。因為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樣變遷,教與學的方式如何進步,朗讀的功用都一定存在,並且不可小覷。“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如果還活着,已近千歲,但他在《讀書要三到》中説的這句話,卻依舊年輕而響亮。
平心靜氣地給孩子們講了這些話後,看見他們的眼中有光閃過,筆者的心情稍微欣慰了些。但筆者也知道,孩子們不願多讀,而願“多練題,得高分”的頑疾,卻絕不是三言兩語能根除的。
(作者為四川省德陽市岷江東路逸夫學校教師)
詹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