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考生周桐在今年高考中考出684分的好成績,他進入清華大學讀書的夢想很有可能就要實現了。
在高考放榜季,考生考出高分的新聞不少。但像周桐這樣,在高二時候不幸遭遇車禍、被迫截肢,因傷病耽誤了半年多時間,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休學,硬是把耽誤的功課補回來並考取高分的故事,足以比一般的高分新聞更能打動人心。所以,不僅是網友,連清華大學招生組的老師都為他的事蹟而深深感動。
很多人都在感動之餘為周桐送上祝福,祝他如願以償考上清華,也祝願他在今後的大學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以稍稍補償他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難。
周桐的故事具有勵志的諸多元素。當他有機會入選中科大少年班的時候,卻因為一場飛來橫禍而與幸運女神失之交臂。風華正茂的少年,美好人生剛剛拉開序幕,他卻失去了一條小腿。一次又一次的手術,肉體的傷痛和內心的創傷那無盡的折磨,對於一位尚未成年的少年來説何其殘酷。而且,這位少年家境普通,在他的學習方面,家庭能夠提供的幫助很有限。
就是面對這樣的逆境,他憑着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實現了逆襲,考出了理想的成績。清華大學是無數高考考生的夢想,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也僅僅是夢想而已。如今,戰勝重重困難的周桐距離圓夢只有一步之遙,所以,他的故事當然給人激勵,給人力量。
除了勵志之外,周桐的故事之所有打動人心,恐怕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作為個體,他遭遇了這麼多不幸,當然讓人覺得同情。但如果拋開具體的個案不談,從整體而言,人們在生活中遭遇無常的命運和苦難,卻是一件常有的事情。甚至作為整體的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其命運同樣面臨這樣那樣的困境。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哲學命題——當面臨厄運、身陷困境的時候,人應該如何面對?如何抉擇?這個命題的提問對象,恐怕還不僅僅是具體的個人,它還在考驗人性,讓人性去做出抉擇,付諸行動。
苦難本身沒有價值,但人性卻會在苦難之中展現光輝的一面。在遭遇嚴重的車禍之後,有人可能消沉墮落,從此一蹶不振;也有人可能怨天尤人,從此抱怨命運不公,並以此藉口屈服於所謂的命運。但也有人會做出像周桐一樣的選擇,面對它、接受它,但是不妥協、不屈服,而是在絕地裏反擊,尋找絕處逢生的機會。對於這些不同個體的不同選擇,甚至還不應以籠統的對錯來進行簡單判斷。它既跟個體的差異有關,也體現了人性本身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周桐的選擇體現了人性中光輝的一面;也正是人性中所藴含的光輝一面,使人們得以不斷克服困難,不斷重燃夢想,在失望之後再鼓起希望,最終把一個又一個希望和夢想變成現實。
在媒體採訪的鏡頭裏,周桐的神色喜悦而從容。他沒有顯現出卧薪嚐膽之後夙願得償的大悲大喜,甚至還表現出一種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風輕雲淡。然而,在遭遇車禍之初,在漫長的治療期和康復期裏,很難想象這個少年沒有經歷情感的煎熬和精神的掙扎。莎翁名劇《哈姆雷特》裏有一名經典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對於它的含義,人們有很多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應該翻譯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也有人認為應該翻譯為“要不要這樣活下去,這是個問題”。一句經典台詞的多義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面臨人生問題的多樣性。在各不相同的困境中,很多人都會忍不住捫心自問“To be, or not to be ”。周桐要回答他的“To be, or not to be”,其他人也都要回答各自的“To be, or not to be”。令人欣慰的是,當人們反反覆覆、永無止境地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人性一次又一次經受了考驗,做出了一個又一個光明的選擇。
周桐面對勝利時那從容的喜悦裏,不但藴含着一種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更藴含着某種崇高的意味。
欄目主編:封壽炎 文字編輯:封壽炎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封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