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服務國家的偉大進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作者:邱勇(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整體提升、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經過五年建設,“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日,《“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價辦法》)的正式公佈,拉開了首輪建設成效評價的序幕,對未來建設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流是世界範圍內的一流。《評價辦法》提出探索建設成效國際比較,科學合理確定相關領域的世界一流標杆,綜合考察建設高校和學科在全球同類院校可比領域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表現。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高等教育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大學要站在世界地圖前思考辦學定位,以更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自身辦學質量。一流意味着引領,不僅要在科學技術上實現引領,也要在思想文化上實現引領。“雙一流”建設及其成效評價工作從總體上引導一流大學廣泛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鑑別、合理吸收,更鼓勵建設高校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敢於打破思維定式,擁有更高的辦學視野,敢於在全球發出中國高等教育的聲音。

世界一流要以中國特色為前提。《評價辦法》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上,必須體現深厚的文化自信,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度,展示鮮明的中國特色。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大學也只有在服務國家的偉大進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一流大學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育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要堅定辦學自信,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評價辦法》遵循“一流目標,關注內涵建設”原則,堅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內涵建設牽引。一流大學不僅要在可比性指標上表現優異,更要在內涵建設上下足功夫。《大學》開篇就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內涵式發展就是要“知止”,有所為、有所不為。校園空間不是無限的,師生規模也不是無限的。項目不是越多越好,經費不是越多越好,論文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選擇內涵式發展才能做出品位來,依賴規模擴張的發展不可持續,不可能真正提升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教育的長週期性決定了大學要更加關注長遠目標,做真正有價值、有長遠意義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一流大學應該永遠把教書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初心不忘、靜心育人。一流大學必須在關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始終肩負傳承文化的使命,從文化堅守中獲得渾厚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真正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

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追求卓越的持續過程。對一流的追求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要不斷對自身發展提出更高標準,在創新中持續進步。一流大學不是一個永恆的稱號,其內涵也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歷史的經驗表明,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圖隨着世界經濟社會格局的演變而不斷重塑。一流大學必須緊扣時代脈搏,抓住歷史機遇,始終保持自強奮進的姿態,在傳承中變革、在創新中成長。

當前,我國已經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國的大學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大學要以“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主動對標一流,推動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4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