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孔子學琴的圖片是怎樣的 孔子學琴的啓示是什麼?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孔子學琴的圖片是怎樣的,孔子學琴的啓示是什麼?這張圖片主要是關於孔子學琴的故事,故事出自於《史記》。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圖中有幾個人在學習彈琴,其中一人是孔子,還有一人是教導孔子的老師師襄子,這兩人就是孔子學琴這個故事的主角。

孔子學琴

孔子學琴的故事主要是這樣的:孔子拜善琴的師襄子為師學習彈琴,然而自他學琴開始已經十天了還沒有學什麼新曲子,師襄子對孔子説:“現在可以學習別的曲子了。”孔子説:“我雖然對曲子的形式已經熟悉了,但是還沒掌握彈奏的方法。”一段時間後,師襄子覺得孔子已經掌握了彈奏的技巧可以學習別的內容了,然而孔子説自己還沒有領會到樂曲所包含的意境。又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告訴孔子已經領悟到意境了,可以學習別的了,然而你孔子又説他還不夠了解曲子的作者。在這之後又一段時間過後,孔子對於彈琴的造詣更上了一層,他根據自己對樂曲的感悟和理解説出了真正的樂曲作者,師襄子聽後對着孔子施了一禮,以示敬佩之意。

從孔子學琴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啓示:不論是學習什麼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專一認真,並且要深入瞭解其中藴含的知識或道理,這樣才會有更加深切的體會,體會到學習中更多的樂趣。同時學習不如半途而廢,要堅持,要一直持有探索研究的精神,這樣才能在掌握到更多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掌握那些知識。

孔子拜師

孔子並不是從出生後就是聖人,他也曾經拜師學習。年輕的時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門下學習學問,並且據傳,他還曾拜一個被人稱為神童的七歲兒童為師,虛心向其學習,而孔子作為聖人卻不恥下問的舉動也被世人所敬重和傳頌。

孔子拜七歲孩童為師

孔子年輕時即使已經是非常有名的老師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學識還不夠,還需要學習。於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為拜師離開家鄉,前往洛陽尋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鄉與洛陽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孔子一路風塵僕僕,日夜趕路,終於在幾個月後走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到一個身穿長袍站在馬車旁的七十多歲老人,頭髮鬍子都花白了,看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孔子覺得這樣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師了,就上前行禮並詢問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對於自己一眼就被人認出來很納悶,在聽到孔子説想要拜他為師學習學問時,更為納悶,就問孔子的學問不比自己差,為什麼還要拜他為師。孔子聽後再次行了一次禮,回答老子學無止境,老子先生學識淵博,拜先生為師,自己肯定會有所進步。從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隨時隨地向老子請教他的疑問,而作為老師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全部教授給了孔子。

不論是孔子拜學問不比他差的老子為師,還是在傳聞中他拜一個七歲孩童為師,在孔子的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不恥下問的品德,以及他對學問的熱衷追求。

孔子聞韶處

孔子是中國儒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學思想對整個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推崇孔子的熱潮一波蓋過一波,從未消退,與孔子相關的一切都成為人們瞭解孔子學習孔子的直達票。清嘉慶時,挖掘出來一個古碑,上面刻着孔子孔子聞韶處。

孔子聞韶處照片

孔子聞韶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齊都鎮韶院村,早在嘉慶時就挖掘出土了這塊古碑,繼續挖掘挖出了好幾塊石磐,出土的地方位於棗園村,後來因為挖出了帶有孔子聞韶處字樣的古碑,於是改名叫做韶院村。到了宣統時期,古碑消失了,當地的老闆姓害怕古蹟沒有傳承,於是於1911年另立了一個石碑,石碑上面仍舊刻着孔子聞韶處這五個字。

現在的孔子聞韶處位於燒村的北面,是一座仿古建築,規模不大,整體格調呈現淺灰色。在建築的北牆上嵌着一塊石碑,上面用隸書刻着孔子聞韶處五個大字。在石碑的左右兩邊,嵌着石刻,左邊是舞樂圖,圖中兩人坐在地上,一人吹管一人看,雙雙沉醉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下面則是兩個舞女,長裙飄飄,伴着音樂翩翩起舞。而右邊則刻着簡介。大致內容是在虞舜時期,出現了一種樂舞,名叫“韶”,又被稱為“簫韶”或“韶簫”。這個韶樂共有九章,是一種高雅的樂舞。後來傳到了春秋時期,韶樂還深受喜愛。在論語中是這樣評價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而這幅樂舞圖和孔子在齊聞韶石刻是在1982年的時候政府出資嵌刻的。


 

孔子讓路

孔子讓路這個典故出自於一段文言文,原名叫做《項橐難孔子》,這個故事還被收錄在課文中,被人們所爭相傳閲與學習。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這個故事展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的品質,真正好學的人會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置,只要是學有所成的人,不分老幼,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電影孔子劇照

故事發生在河南修武縣五里堡村西頭,那裏現在還豎立着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孔子問禮碑這五個大字。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讓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孔子帶着弟子周遊於列國,傳播他的思想與學説,一天駕車來到了鄭國。駕車過路時發現前方有一個小孩在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亂瓦在細細堆砌着。這小孩在路中央擋住了孔子的去路,於是子路就下車對孩子説:孩子,你擋住我們的去路了,快給我們讓路。

小孩子沒有理睬子路,還是專心的幹着自己的活。孔子下車後走過去和小孩子説道:我們要趕路,請給我們讓路可以嗎?孔子禮貌有加。但是小孩看了一眼孔子,問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麼?

孔子看了一眼後發現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爛瓦堆砌的城池。孔子看了一眼沒放在心上,依舊説道:這孩子怎麼如此不懂禮節,路是讓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擋住了車的去路,還不讓路。

孩子還是眨着大眼睛,反問孔子:我哪裏不懂禮節了?我看您老人家閲歷豐富,那麼你説是車給城讓路,還是城給車讓路呢?

孔子一時不知如何接話,他細想到,孩子説的確實是實話,在大人看來這個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一個真的城池,怎麼看孩子都沒有錯。車可以隨意移動,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車為城繞道。孔子嘆道我一生倡導禮義,但是還不如一個小孩來的懂呢。

孔子想通後和孩子興平氣和的聊天,原來這個孩子名叫項橐,今年七歲。孔子對其身邊的人讚歎道:三人行,必有我師。並誇讚項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師了。

後來孔子就讓學生駕車繞城而行。

孔子陵墓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將他葬在了魯城北的泗水河上游地區,起初只是弄了一個小小的土堆,並沒有立碑,後來,到了秦漢時期,孔子的墳墓逐漸被修葺維護,周圍開始築起了高台,加起了碑文,再加上他的後人入葬的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了規模宏大的孔林。

曲阜孔子墓地

孔林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羣和園林。孔林歷經千年,還能這麼完整的保存下來,這和孔子的後人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死後,他的子孫,變成了天下文人所共尊的首領,後世皇帝推崇儒家的學説,都比較重用孔家後人,也都派人對孔子墳墓進行修葺維護。後來,到了宋璟宗時期,孔子的後人被封為“衍聖公”,這一稱號延續了將近千年,歷經好幾個朝代。孔林在孔子死後的幾千年內,一直是讀書人心中的聖地。

可是,現在規模宏大的孔林,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那個最動亂的年代之內,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根據解封的一些文革檔案,我們可以知道在1966年11月11日,當時擔任中央文革小組的組長陳伯達發到曲阜的電報上,是這樣寫的“孔廟、孔府、孔林不要燒掉,但是孔墳可以挖掉”。後來,一些紅衞兵動用了雷管炸藥,將孔子的墳墓炸開,墓中的陪葬品被圍觀的羣眾哄搶一空,孔子的遺骸也被挖了出來,孔子的墳墓得到了巨大的破壞。

孔子一生提倡“克己復禮”,他的葬禮集中了夏商周三朝的禮節,但是非常的簡潔,下葬的墳墓規模也非常的小,和一般平民的墓葬沒有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