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以一介秦國低層小吏的泗水亭長,經過四年的反秦戰爭,三年的楚漢戰爭,憑藉出神入化的用人水平、從諫如流的用人態度、眼光長遠的戰略思想,擊敗了千年一出的戰神項羽,開創了大漢民族輝煌的序幕。
總有人説劉邦濫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盧綰都因為劉邦而死,連自己的女婿第二任趙王張敖也被廢,劉邦真夠黑心的,與朱元璋一樣,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無情帝王,這種説法是不對的,劉邦濫殺功臣的黑鍋不應該繼續背下去了。
一、劉邦分封異姓王的原因
劉邦在七年的戰爭過程中,因為迫不得及的政治原因,先後分封齊王韓信(後改封為楚王)、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第二任燕王是盧綰)、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合計七任八位異姓王,之所以説劉邦是迫不得及,因為如果不封韓信、彭越為王,他們就不來參與垓下之戰,劉邦就難以在垓下擊敗項羽。英布、臧荼、吳芮、張耳原本就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本來就是王,不得不封。而韓王信是因為戰功卓著,一個人就平定了韓地,並擊敗了項羽分封的韓王,同樣不得不封。
作為帝王,劉邦也很無奈,分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秦朝末年,有相當多的人,包括部分秦政府官員、原六國貴族及百姓、儒生、博士等等各個階層的人,都認可分封制,而反對郡縣制,為了擊敗項羽和團結一切政治力量,劉邦在秦始皇的郡縣制上打了一個折扣,既實行分封制又實行郡縣制。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及其所封的異姓王有着共同的政治敵人項羽,有共同利益的訴求點,所以尚能安能無事,在項羽被擊敗自殺後,劉邦及其所封的異姓王共同的敵人消失了,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劉邦與項羽的矛盾轉化為劉邦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
二、劉邦與異姓王之間的矛盾和“戰爭”
1、淮陰侯韓信
劉邦殺韓信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是劉邦被詬病最多的地方,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結果和斷章取義,你得了解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才能對韓信之死作一個自我判斷。
韓信無疑是劉邦陣營軍事能力最強的人,沒有之一,劉邦的大半個天下,算是韓信打下來的,對於韓信的能力,劉邦是既喜又憂,喜的是自己有這麼一個軍事天才能夠協助自己打天下,憂的是韓信這麼厲害,會不會背叛我,會不會自立或者投入敵對陣營?這是正常的帝王思維,無需過多解讀,劉邦也是這樣想的。
劉邦與韓信、盧綰
項羽被擊敗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的兵權奪了,並將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韓信仍然是王,只是少了兵權,劉邦此舉無非就是為了穩定局勢,擔心這麼能打的韓信手握重兵是一個威脅,這個安排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算正常,劉邦也並不想殺韓信,仍然給韓信富貴。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史記高祖本紀》: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
不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問身邊的大臣如何看韓信謀反之事,結果大臣們都爭着要去攻打韓信,這事説明兩個問題:一是韓信不得人心,功勞太大,招人嫉恨;二是韓信人緣不好,看不起他人,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到樊噲家説過一句話:説我韓信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類人為伍了?韓信就明顯看不起樊噲,和樊噲為伍很丟人嗎?人家樊噲好歹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同樣是因功封侯,韓信都看不起,只能説明韓信為人清高,看不起大多數人,所以才會有大臣爭着落井下石想去攻打韓信。
還有件事,是關於鍾離眛的,鍾離眛是項羽的手下,與韓信有些交情,項羽自殺後,韓信收留了鍾離眛,當劉邦招韓信見面時,韓信聽從手下人建議殺了鍾離眛,鍾離眛臨死前罵韓信不是個忠厚的人,再加上韓信攻打齊國時,不顧酈食其的死活,等於為了自己的功勞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可見韓信人緣確實不好。
韓信被殺
謀反本就是重罪,光是收留鍾離眛同樣也是重罪,但劉邦並沒有殺韓信,只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軟禁起來,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真的參與了謀反,當劉邦在外平定陳豨的叛亂時,韓信在首都參與了謀反,韓信謀反的證據明確記載在史書中,情況危急下,蕭何和呂后聯合用計騙到長樂宮鍾室殺害,並誅三族,這個時候劉邦還在外平叛了,呂后與蕭何的行為完全就沒有通知劉邦,因為時間來不及,韓信是在劉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況且韓信已經有謀反的實際行動了,能怪劉邦嗎?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2、彭越之死
彭越之死和陳豨也有點關係,陳豨叛亂時,劉邦召彭越一起平叛,彭越稱病不來,劉邦就派人來責怪彭越,彭越害怕了,就想親自到劉邦那請罪,如果真去了,估計劉邦也不會把彭越怎麼樣的,彭越雖為王,但是要受劉邦這個皇帝調派的,從劉邦的角度來看,我還沒死,你彭越就不聽命令了,將來彭越能聽下一代皇帝的命令嗎?
彭越還有手下人勸彭越乾脆趁此機會造反,但彭越沒有聽,同時彭越因為與他手下的太僕(掌管馬車的官員)有矛盾,想殺了他,太僕就跑去告訴劉邦説彭越謀反,劉邦派出人去梁國抓了彭越,彭越確實沒有謀反,但手下人勸彭越謀反卻是有這事的,説明彭越手下有些野心家,但這話被與彭越有矛盾的太僕聽到上告給了劉邦,彭越謀反這事算是有點冤枉,但劉邦也沒有殺彭越,只是把彭越免官遷到蜀地。
如果彭越認命了,估計命能保住,可是彭越是相當不服氣,在流放的路上遇到呂后,不停地哭訴,本以為呂后一個女人會幫他平反,可彭越沒有想到的是呂后比劉邦心更狠,把彭越又帶回來了,並讓彭越的門客繼續上告彭越謀反,最終彭越被處死。
彭越是被呂后害死的,這帳也不能算到劉邦頭上,彭越之死也就不能怪劉邦了,劉邦其實算是仁慈的了,韓信、彭越都有人告謀反,劉邦都沒有殺,只是貶職或流放,保住性命,如果劉邦真要殺,也沒人攔得住,但劉邦並不想殺功臣,留下了命,最終韓信和彭越因呂后而死。
3、英布之死
英布則是標準地公開謀反了,這沒什麼可説的,公開謀反的人要是不殺,在當時還説得過去嗎?英布最終被第三任長沙王吳回殺死,吳回的爺爺吳芮可是英布的老丈人,兩人是有親戚關係的,照樣被殺。英布之死更不能怪劉邦,主動公開謀反這事,就算劉邦殺了英布也是有道理的。
劉邦與英布
4、兩任燕王臧荼與盧綰
臧荼最早是陳勝吳廣手下,隨韓廣平定燕地,韓廣被推舉為燕王,臧荼後來被項羽立為燕王,原來的燕王韓廣被項羽封為遼東王,韓廣不服,被臧荼殺害,臧荼就成為燕王,韓信在平定北方時,燕王臧荼歸順了劉邦,劉邦仍封臧荼為燕王。
劉邦擊敗項羽後,下令追殺項羽的一些舊部,這讓燕王臧荼感動害怕,於是主動起兵謀反,兵敗後被殺,臧荼是主動起兵謀反被殺的,臧荼死後,劉邦封自己的好友盧綰為燕王。盧綰因為自己手下人張勝與匈奴人有勾結,張勝勸匈奴協助陳豨反劉邦,而導致捲入陳豨的謀反案,盧綰沒有懲罰張勝,反而力保張勝,最終陳豨的降將將這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對盧綰很生氣,劉邦派樊噲攻打盧綰,後改為周勃,正這時劉邦病死了,盧綰也就逃到匈奴去了。
5、韓王信與趙王張敖
韓王信也叫韓信,與淮陰侯韓信同名,被劉邦派到代地抵抗匈奴,因為與匈奴作戰不力,乾脆投降了匈奴,劉邦親自率軍平叛,導致了後來的白登山之圍,最終劉邦脱圍,而韓王信被漢將軍柴武所殺,陳豨的謀反也有韓王信的教唆,韓王信同樣是自己投靠匈奴而反漢,被漢將所殺,當然也不能怪劉邦殺功臣了。
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因為手下人貫高看不慣劉邦的行為而預謀刺殺劉邦,導致趙王張敖受牽連,張敖是無辜的,劉邦查明事件後,把張敖貶為宣平侯,也沒有殺他。
再加上一個善終的長沙王吳芮,其實劉邦並沒有真正地殺害一個功臣。
三、劉邦背黑鍋的原因
劉邦不僅沒有無緣無故地殺害任何一位異姓王,就連手下被封列侯的145位功臣,劉邦也是一個沒有殺,全部善終,相比於朱元璋沒有理由故意使壞的濫殺無辜,劉邦簡直算是非常仁慈的帝王了,那麼劉邦濫殺功臣之名從何而來?
1、因為劉邦的出身。
劉邦出身較低,並且是通過暴力反抗最終戰勝對手成為皇帝的,總有人就用這樣的思想來猜測劉邦,因為低層出身的皇帝也擔心有勢力、有能力的人用同樣的手段登上帝位,因此就用這種思想來猜測劉邦也是這樣的人,相比於朱元璋的沒有自信,劉邦還是非常有自信心的人。
2、因為劉邦不尊重儒生。
劉邦不尊重儒生是公認的,比如接見儒生時在洗腳,在儒生的帽子裏撒尿,而社會輿論都是掌握在儒生手中的,再加上漢初實行的是黃老之學,自然儒生也對劉邦有所不滿,但劉邦畢竟是開國之君,儒生也不敢過分,只是有些抱怨。
3、因為蒯通勸淮陰侯韓信謀反的一句話。
蒯通在韓信謀反時,曾説過這樣一段話: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蒯通舉了越王勾踐對待文種和范蠡的態度來説劉邦也會這樣,同時又舉例説張耳和陳餘這樣關係好的人也會因為利益反目成仇,蒯通的意思無非就是想表明沒有永遠的關係,只有永遠的利益,帝王的感情不是真心的,是有政治目的,如果你韓信不圖自立,那麼就不會有容身之處。
楚漢爭霸
後來韓信的結局印證了蒯通的預言,反過來又印證了蒯通的話是對的,既然蒯通是對的,那麼劉邦就是跟勾踐一樣的擅殺功臣的無情帝王,於是這個濫殺功臣的黑鍋就得劉邦來背,實際上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劉邦並不是這樣,異姓王的被殺都有各種原因,劉邦本身是心存仁慈的,韓信和彭越原本劉邦都不想殺就是證明。
作為一個帝王來講,尤其是開國之君,創業的不易讓劉邦更加懂得珍惜,更加看重政權的穩定,對於威脅到政權穩定的風險,劉邦肯定是要消除的,比如奪取韓信兵權就是為了消除風險,作為帝王來講,如果都不能命令手下的諸侯王,那怎麼能保證政權千秋傳世下去,劉邦所做的一切,在維護西漢王朝穩定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應該揹負濫殺功臣的黑鍋,這真是冤枉劉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