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周瀅瀅

自教育部發文強調學校美育工作,探索將藝術學科納入中考後,有關“美育中考”的話題,就在不斷引發熱議。

不可否認,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視每個孩子在文化課之外的藝術學習權利,是人類教育史上的進步。很多西方國家甚至將藝術科目,提升到與語數外等文化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為什麼,這一次,“將藝術學科納入中考計分”的政策探索,還會引起輿論爭議呢?

外灘君認為,這背後恰恰折射出,長久以來我們對藝術教育的誤解,以及功利化和應試化環境下藝術教育處境的尷尬。

梳理一下,圍繞“美育中考”的爭議點,網絡上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聲音:

首先,作為高考的“前置選拔關卡”,中考的競爭也逐漸白熱化,每多一門考試科目,就相當於多了一項不確定性,給學生增加了額外壓力;

其次,藝術學科有它的特殊性,美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怎麼能像其他文化科目考試那樣,進行一刀切地考核和計分?這不是變相的“藝術應試化”嗎?

最後,是公平性問題;藝術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水平支撐,缺少藝術環境薰陶和資源條件的孩子,豈不是處於天然的弱勢?

針對這些困惑和問題,外灘君採訪了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批評家王林,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王林

儘管從事高等藝術教育,培養的是專業藝術人才,但王林教授對基礎藝術教育領域一直關注有加。

反對趨之若鶩的藝術考級現象,認為“用統一的標準給中小學生打分,是在扼殺孩子的藝術思維和創造性。”

這幾年,隨着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王林教授希望用藝術的形式實現某種喚醒。他試着將“創廢為藝”的藝術課程推行到中小學,通過這種日常化、低門檻、趣味性的藝術活動,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也激發他們對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談及“美育中考”的話題,他提醒:我們今天的少兒藝術教育依然存在功利主義至上、技法為先等誤區,忽略背後的藝術素養培養;想要落實真正的美育教育,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如何評估的問題,還有藝術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改革。

孩子學習藝術,究竟是學什麼?

在談藝術教育之前,首先要追根溯源問一個問題:讓孩子學藝術,究竟是為什麼?

隨着藝術教育地位的提升,課外報幾個藝術興趣班,已成絕大多數家庭的標配;何時開始藝術啓蒙,學哪些藝術特長,也成了家長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沒有人懷疑,藝術學習,對一個人綜合素質、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藝術中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會做得更好。藝術學習,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專注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然而,今天的藝術教育,卻發生了很多“變味”:

首先,是功利至上的問題。

將藝術教育,簡單地看作學習一門技能,為了參加考級、獲得證書,在升學競爭中多一項砝碼,剝奪了孩子單純的藝術享受和快樂;

其次,是技法為先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少兒藝術教育往往不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以美術教育為例,在孩子對外界世界產生好奇的最初啓蒙階段,採取簡單粗暴的“臨摹式教學”,忽略孩子對事物的觀察、感受和思考。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王林教授認為,這樣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啓蒙,無異於捨本求末。

想要克服這一病症,必須要去尋找藝術教育的初衷:我們為什麼要去接觸藝術、體驗藝術、甚至去創造藝術?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顯得更有才藝、看上去更與眾不同?

經典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裏的基汀教授,雖然教授的是詩歌,但是他卻説出了一切藝術教育背後更深遠的意義。“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羅説‘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

在基汀教授眼中,創作詩歌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其實,對於藝術來説,又何嘗不是如此?

無論學習一門樂器,還是去學畫畫、學戲劇表演,藝術教育最大的魅力,正在於它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發現自我、培養獨立意志和創造性思考。

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年兒童美術藝委會主任何韻蘭曾説,藝術和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沒有標準答案。藝術講究各美其美,粗曠是一種美,陰柔也是一種美。你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也不用對別人羨慕嫉妒恨。在藝術面前,人的心永遠是平的。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受到藝術薰陶的孩子,長大後會有自我的精神追求。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那麼,從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出發,就要求對現有的藝術教學做出反思,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思考。

如何通過藝術喚醒?王林拿美術學習舉例,“比起技法的訓練,其實更應該引導孩子關注作品背後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美術啓蒙階段,家長不要用“像不像”、“好不好”來評價孩子的作品,而是要問他“為什麼這樣畫?”、“這背後有什麼故事?”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構思和想要傳達的感情。

藝術學習,不僅僅是關注作品的寫實與非寫實、大小對比、明暗關係等,也要去討論色彩、線條和形狀是如何引發內心的情緒,談談自己的藝術感受,這樣才能真正收穫審美判斷。

甚至,藝術學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現有的知識學習和應試教育的一種平衡。

應試教育下的學習,太過於講求學習的效率、追求標準化答案,一步不允許出錯的快節奏,讓很多孩子喘不過氣;但是藝術教育,卻提供了一個留白的空間,在這裏可以放慢腳步、可以自由想象,不追求所謂的正確答案。

“在數學領域裏,1+1必須等於2,但是在藝術世界裏,1+1可以等於3”。王林表示,“將錯就錯”才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能激發孩子創造性的原因。

比如,孩子畫香蕉,即使比例、線條完全不對,也不需要擦掉重畫,完全可以“將錯就錯”,嘗試通過更多“不準確的線條”去呈現作品。因為,藝術追求的不是視覺上的準確,而是在培養一種感覺上的準確,是一種感受力。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當然,藝術學習,並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散漫,毫無章法。

想要培養孩子的藝術感受力、創造性思維,還需要回到藝術史的學習當中。王林認為,當下的藝術教育不夠重視藝術史的學習,其實是一種遺憾。

“我們的藝術教學,應該多結合藝術史上的經典,當孩子畫一棵樹,他可以去了解藝術史上各個時期、流派、畫家所畫的樹,都是不一樣的。探索藝術史上對同一個對象的不同表達方式,可以讓孩子對藝術創造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因此,未來即使“藝術納入中考”,我們更應該關心的,不是所謂的藝術考試內容,而是給到孩子的藝術課程,究竟是一種簡單的技法訓練、藝術知識的灌輸,還是以一種更具啓發式的教學,讓孩子透過感興趣的藝術載體,實現自我探索?

藝術教育的形式,不只是彈琴、畫畫

提到孩子的藝術教育,經常就是去學畫畫、或者學門樂器,學校裏的傳統藝術課程也無外乎音樂、美術這兩大類。

在新出台的美育指導意見中,對學校美育課程的表述是,“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其實,學校關於藝術教育的形式,完全可以更多樣化一些。

這幾年,有一些學校已經在試圖拓寬藝術教育的形式和範疇,建立更廣闊、豐富的美育體系,比如上海築橋實驗小學,將藝術與食物相結合的食育課程;將書法、歷史和中文學習相結合的漢字思維課程等,都不失為一種創新。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築橋小學食育教室牆面上的提示語

除此以外,藝術教育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將藝術課堂延伸到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當中。

比如芬蘭的藝術教育,就十分注重和博物館資源相結合。每一次 “博物館導覽課程”都由藝術老師精心設計,在導覽過程中並非走馬觀花,而是引導學生對一幅幅藝術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價,甚至還有對大師作品的再創作過程。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芬蘭的博物館教育

相比之下,我們的藝術教育對博物館資源的利用,還十分欠缺。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曾感慨,“今天,學校組織去博物館,就像春遊一樣,都算是一種額外的獎勵。其實,博物館學習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對人一生的審美和知識積累,都有極大好處。”

拓寬藝術教育形式、降低藝術參與門檻,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藝術教育的公平性。

畢竟每個家庭所能提供的經濟條件、藝術支持是不一樣的,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有天賦去學鋼琴、跳芭蕾。

對於那些缺少藝術環境滋養和薰陶的孩子,該怎麼辦?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我們要知道,雖然藝術學習的難度有高低,但是,藝術所帶來的美好體驗,卻是無差別的。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藝術教育,不應該追求看上去“高大上”,不妨多發展一些低起點甚至零起點的項目。

比如,合唱團、話劇團等集體項目,讓那些沒有什麼特別藝術擅長的孩子,也有機會參與到一些藝術表演活動中來。

外灘君曾經專門探訪過在藝術教育上頗有特色的上海平和雙語學校,該校的學生藝術團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超過500人的規模,包括交響樂團、管樂團、民樂團、爵士樂團,還有覆蓋小初高各階段的學生合唱團。

該校合唱團的負責老師解釋説,和樂團相比,合唱團的參與門檻比較低,但是合唱表演這樣的藝術形式,卻能讓學生在合聲的共鳴中體驗到一種感動和聯結。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平和學校的合唱團

同樣,在王林教授看來,最有生命力的基礎藝術教育,除了低門檻,還應該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成為孩子參與社會、改造生活的一種方式。

每年畢業季,他都目睹大量閒置物品被學生們當作垃圾拋棄,於是他發起“生態畢業季”活動,號召師生通過藝術創作,將這些生活垃圾、廢棄品改造成為藝術品。

後來,王林還和其他藝術工作者們一起,將這樣的“創廢為藝”活動,從大學校園延伸到中小學校裏,變成一種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實踐課程。

在他看來,大家發揮創意,將身邊的廢棄物變成藝術品進行展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絕佳的藝術學習和創作。

對於孩子們來説,能用藝術眼光來審視周遭的生活,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也是一種更高格局的藝術教育。

因此,在美育教育越來越提上重要日程的今天,我們還應該思考,藝術教育,可以有多少種形式,還可以出現在哪些場合?我們是不是將它狹隘化了?

藝術教育的評估對象,一定是學生嗎?

任何考核,一旦關係到升學結果,就成了“必爭之地”。藝術也不例外。

未來將納入中考計分的藝術科目,將如何進行考核和評估?家長十分關心。

相關指導意見表示,會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

也就是説,學校教什麼,就考什麼,但是具體怎麼考,還不得而知。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我們先來看看“美育中考”在一些試點省份,是如何評估的。

2017年起,江蘇省多個試點城市率先將美術、音樂納入中考;山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河南省、海南省等多地也陸續推出中考改革政策。

以江蘇某一試點城市為例,音樂、美術學科均以滿分5分計入學生的中考總分,考核內容主要是音樂、美術相關的基礎知識。學生在計算機上考試,通過提前設計好的計算機程序進行打分。

也就是説,現階段已有的藝術考試方式,還是以知識性考核為主。為什麼呢,因為它容易量化,相對來説,也更為公平。

這樣的考核,離我們所期望達到的藝術教育,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只能説,它是一種最低要求,能讓那些不重視藝術課程的學校,起碼能教授一定的藝術基礎知識。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但是,掌握藝術知識,不等於擁有藝術素養。我們更希望學校給到孩子的藝術教育,是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而不是應付考試的“走過場”。

王林教授認為,“比起評估孩子的藝術學習,其實更好的方式,是評估學校的藝術教育體系,評估真正落實藝術教育的每一位老師。”

首先,藝術素養的提升,本來就是潛移默化的。每個孩子對美的理解、探索也是因人而異的。如果為了方便管理,採用一刀切的標準來打分,很容易使藝術教育走向“應試化”。

其次,老師的創造性、對藝術教育的熱情、是否有能力去適應孩子的個性化學習訴求,其實對孩子的藝術學習,有着更大的影響。

想要提升中國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最需要的是培養、選拔、吸引對藝術教育充滿熱情的老師。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現實情況是,從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教師數量,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缺口。

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表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藝術課時數佔比標準是9%-11%,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教師比例是7.5%,目前,藝術教師數量還有1.5%的努力空間。2022年的目標就是讓各地配足藝術教師。

藝術類教師的缺乏,也和傳統教育裏藝術類學科的尷尬處境有關。

從這些層面來看,我們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不是“美育中考”,而是對藝術教育的重新認識。

對孩子來説,藝術學習究竟學什麼?怎麼學?恐怕更值得我們思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作者周瀅瀅。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85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離真正的藝術素養提升,差的是“美育中考”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