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他的意思是隻要給他一萬兵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負責押送糧草,不出十天便可以從子午谷直插長安。而另一方面諸葛亮帶兵從斜谷北上,如此一來便可以一舉拿下咸陽以西地區。諸葛亮是作何反應的呢?
《三國志》記載:“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諸葛亮認為此計不妥十分危險,不如走平坦的大道安全,可以穩妥的取得隴右,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會有任何閃失,所以斷然拒絕了魏延的計策。為何諸葛亮不採納“子午谷奇謀”呢?真的只是此計危險嗎?要知道打仗就會有危險,而且向來講究出奇制勝。諸葛亮北伐就是為了取長安,當魏延提出一個如此奇謀的時候,他為何不試一試呢?
其一,諸葛亮的戰略目標與魏延的奇謀不相容。在諸葛亮與劉備初見面的時候,他就已經規劃的很清晰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這裏看出,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很清晰,天下有變的情況下,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出兵。那麼此時的蜀國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首先,荊州雖然屬於過蜀漢,但是後來在關羽手中丟失了,也即是説,諸葛亮戰略規劃中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這一條就不符合了。其次,劉備也已經在夷陵之戰後病逝了,讓他“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自然也就不可能了。所以,這幾個條件沒一個滿足。
而諸葛亮後來的戰略目標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當時東漢的都城是在洛陽, 而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目標是長安以西, 並不能“還於舊都”,更別説興復漢室了。當時的局面已經很明朗,蜀漢最弱,而曹魏幾乎佔據天下的三分之二,要想單憑魏延的奇謀實現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與自己戰略目標不相符的情況下,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
其二,諸葛亮的北伐對曹魏已不是秘密。一般來説,奇謀究竟的就是“奇”和“出其不意”,然而魏延提出奇謀的時候,曹魏早已知曉諸葛亮的計劃。在劉禪建興五年頒佈的詔書中,早已將蜀國北伐“克復舊都”的目標昭告天下了。而且從諸葛亮率領大軍入駐漢中,到召開軍事會議,前後足足有9個月的時間。
如此長一段時間內,曹魏方面肯定早已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因此魏延的計策並不能給到敵人一個奇襲之效。就算計劃再周全縝密,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説,若是能在曹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備戰狀態下采取奇襲,可能還有一些勝算。
其三,魏延小瞧了夏侯楙。魏延之所以敢大膽的提出“子午谷奇謀”,是因為他認為夏侯楙是一個廢柴。只要他帶兵前去,夏侯楙必定會嚇得望風而逃。《三國志》中,魏延這樣對諸葛亮説:“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但夏侯楙真有這麼窩囊嗎?
當然不是,《三國志》記載:”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其後羣弟不遵禮度,數切責,弟懼見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夏侯楙雖然用兵謀略方面不太行,但是頗愛經營管理,並非是一個一無是處,只知道啃老的人。而且當夏侯楙見到弟弟們不遵禮度時,多次給予他們嚴厲斥責,説明他是一個重視禮制法度的人。顯然不會窩囊到像魏延所説的那般“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的地步。
況且就算夏侯楙打仗再不行,長安城還有好幾萬將士在那裏駐守着,再加上長安城堅固的城防,也不是誰想攻就能攻下來的。再退一步,就算夏侯楙窩囊廢一個,他後面也還有郭淮和曹真。所以,魏延之計看起來很奇特,但是若真要用起來,效果如何就要另當別論了。
其四,諸葛亮生性謹慎。諸葛亮斷不採納魏延之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為魏延的計策不靠譜,太冒險了。要知道蜀漢原本就是弱小的一方,好不容易湊齊了這十萬軍隊,若是有什麼閃失,豈不給羸弱的蜀漢徒增負擔嗎?所以,以諸葛亮向來謹慎的性格,是斷然不敢冒這個險的。
為何魏延會提出“子午谷奇謀”呢?很簡單,就是想要立功表現。《三國志》中,關於魏延有這樣的記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也就是説,魏延在當時很多人看來,將來會接諸葛亮的班。魏延的能力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想坐到諸葛亮那個位置,光靠能力是不行的,得要有足夠的威望和戰功才行。不然很多人反對你,即使坐上去了也不長久。所以,魏延想通過北伐建立一番奇功,只有這樣才能為將來坐上蜀國最高軍事統帥鋪平道路。
但最終現實跟魏延開了玩笑,諸葛亮死後,魏延非但沒有成功接替他的位置,反倒最終被馬岱所殺,還夷滅了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