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的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外國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我們常常會為了某個具體的目標(無論是考試還是掌握一門語言)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儘量避免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無用的知識”上。但作者認為,即使是無用的知識,也有自己特殊的價值。愛因斯坦所説的“直覺”,其實很可能是“無用的知識”積累出來的思維方式。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和鞏固知識基礎和體系,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並反過來指導具體的實踐。本文來自Medium,作者Scott H. Young,原文標題The Value of Learning “Useless” Things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在我的新書《超速學習》(Ultralearning)中,我強調了為學習設立目標的重要性。當你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不管是考試還是想要掌握一門具體的語言),你進行的就是“直接學習”,你選擇的練習方式都是為了達成這一目標。

但是這種説法容易讓人產生如下聯想:是不是廣泛的、沒有目的的學習本身是一件壞事?如果有些“無用的知識”最終不能轉化和產出,那為什麼還要費心去學呢?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的確,將知識轉換和產出是很難的,所以設定學習目標會少走彎路——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廣泛的知識基礎,知識的轉換和產出會變得相對容易。所以,鑑於知識的轉換和產出需要耗費不少精力,我們應該建立有價值的知識基礎和體系,讓這一轉換過程變得相對容易。

直接學習和建立知識基礎體系是相沖突的嗎?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費解,我來詳細解釋一下:

1.在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的情況下,直接學習就是更好的選擇

我在這裏用我最喜歡的例子——學習語言——來詳細説明。假設你現在要用外文做一次商業展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模仿,多積累商業展示相關的特殊詞彙,或者請一位老師來指導。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圖片來自Medium

這樣做有不少好處。比如,你能迅速掌握在展示中用得上的語法和詞彙。我還記得有一次我需要用中文做展示,為此我需要學習“本地化(Localization)”這個中文表達,幸運的是當時有中國同事知道我想説什麼,並幫我翻譯了出來。如果我在家看中文電視劇(一種常見的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學習法),我可能永遠都不會聽到、學到這個詞。因此,在商業領域和在家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接觸到的詞彙是不一樣的,要學會在不同環境下掌握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

環境是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下需要的技能也是不一樣的。用一種語言進行閲讀和交談雖然使用的內容(語法和詞彙)都是一樣的,但是閲讀和説話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卻是不同的。有一些中文專家可以輕鬆閲讀中文,但是卻無法開口説中文。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左圖為我們對某一種知識的理解,它是寬泛而抽象的;右圖為知識的具體形態,它是有許多細分的知識點構成的|圖片來自Medium

我們對一種知識的理解是非常廣泛的(比如“會中文”),但知識其實可以被細分成很多點的(比如知道“本地化”一詞如何翻譯)。直接學習最大程度上將我們的精力集中在目標上,而避免我們將精力投入在“用不上的地方”。

2.與此同時,有些知識積累是可以被轉化的

我在書中還提到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等人提到的神奇的“直覺”,他們在自己的研究或者發現中似乎只是憑直覺就知道方向,但這種直覺其實要歸功於他們廣泛的積累所保留下來的“思維模式”。

用國際象棋舉例。對大師而言,聰穎的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師們的記憶裏也天生就非常強大,能自然而然地記住國際象棋的位置。但大師和業餘選手的真正區別在於,前者的腦袋裏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棋局,隨時可供他們借鑑。

但是如果某種棋局從來沒有出現過,那麼大師也不可能有現成的應對方式。隨着學習目標變得越來越廣泛,我們就需要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拿出更多的知識進行轉換。我們可以鑽研某一盤特定的棋,直到自己將其研究得非常透徹。但是國際象棋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遊戲,選手們可能下出了從未見過的棋局,這時候如果想要贏,就要學會將知識轉化。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棋局的變化情況多到難以想象,我們不可能記住每一種棋局,重要的是讓腦子裏已有的棋局轉化為一種“思維模式”|圖片來自Medium

所以,當你下棋時遇到了特殊情況,你的知識體系中沒有可以借鑑的棋局,那麼這時候就要借鑑自己的“思維模式”了。

3.廣泛的技能最有可能從抽象理論中獲得

有目的的實踐和加深理解並不衝突,但在有些情況下,正因為實踐是有目的性的,你可能會由此忽略了對理論的學習。我們可能會通過實踐掌握某種具體的技能,但是因為缺乏理論指導,最終效率並不高。

舉一個例子:我們可能通過大量的實踐掌握了某個物理問題。這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但最多也不過是掌握了這一個知識點而已。因為缺乏整體的理論知識,我們可能會無法擴充到其他問題。

我們可能會為一場物理考試複習,我們掌握的特定知識點都來自家庭作業,所解決的都是具體的問題。但是當你來到現實世界,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物理難題比考試的難題要艱難、複雜得多。因此,如果你無法掌握和了解問題的框架,你就永遠無法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我主張在實踐和掌握具體的技能之前,也要退一步去學習理論知識。想要學好物理,首先要了解物理,瞭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注意是“瞭解”而不是“記住”)。

我們要建立怎樣的知識基礎和體系?

如果我們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建立知識基礎和體系非常重要,那麼下一個問題是:要如何建立這樣的基礎?

我個人傾向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去學習不同的學科。我現在正在學習免疫科學的內容,讀一本講撲克牌背後的數學的書,同時再收聽一個節目。這些雜七雜八的內容都無法直接轉化為我的寫作素材,但是它們依舊對我有用,因為長期來看,它們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我不反對擁有一種特定的愛好。這個世界似乎越來越喜歡“專家”了,這種廣泛涉獵對我而言可能反而是一種傷害。也許我不會精於某一種學科,我瞭解和學習的目的不是成為這個領域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我想在構建知識體系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們想要構建什麼樣的體系呢?是摩天大廈(指精於某個領域)還是寬泛而龐大的體系(指廣泛涉獵)?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你想專攻某個領域還是廣泛涉獵?|圖片來自Medium

如何構建知識基礎和體系?

關於構建知識基礎和體系,我可以為大家提供如下技巧:

1.多讀教科書,而不是暢銷書

和暢銷書相比,教科書更嚴肅,也更能平衡你的知識體系。另外,教科書還更着重於基礎而不是新穎。一本教科書裏濃縮的都是該領域中重要的知識和思想,這和市面上觀點新穎的暢銷書的是不同的。

2.參加更多通識課程的網課

雖然我不覺得大學學科分類就是人類知識分類的最佳方法,但是這無疑是一種構建知識體系和基礎的便捷渠道。無論是生物,經濟,化學,物理,人類學,心理學,還是社會學,哲學,商業,通識課程總是可以教給你一些東西的。網課往往比隨機挑選流行的書籍要好得多,對數學或者物理這種需要系統、深度學習的課程而言更是如此。

3.如果你的體系不能建得更高,那就試試向深挖

有時候,建立知識體系的需求來源於我們對某些項目的實踐。你可能在具體的工作中覺得觸及了某個領域的天花板,無法再提高了。這種情況下可以試試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迴歸基本內容,調整或者重建這個基礎的體系。

現在可以想一想,你覺得自己的知識基礎和體系哪個環節比較薄弱?

你比較喜歡專攻某個領域還是廣泛涉獵?

你是否想要強化自己的知識基礎?

你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譯者:Michiko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2 字。

轉載請註明: 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其實對你很有價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