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明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創新,是推動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課程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不僅能夠實現“三全育人”的落地,還能實現“大思政”的工作格局,為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為實現校園氛圍、學院特色、專業特點、課程品牌、講授風格等方面的持續效果,還需認真探討“課程思政”實施的行動路徑。
提升高校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能力
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變量在教師,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是確保高校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根本依託。教師的言傳、身教、力行皆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的提升既要有自身的自覺,更要有外在的推力。首先,應建立教師培訓機制。探索開展課程思政師資系列培訓工作,加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化教師將德育元素融入課程講授的育人能力。明確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級課程思政專項培訓,打好課程思政推進的“基本功”。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將專業知識講授與思政教育聯繫起來,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應,抓準課程思政融入的“特色點”;其次,應搭建教師交流平台。高校應注重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組建,整合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建立“課程思政工作室”,形成多學科支撐、良性互動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問題研討、學術沙龍、示範課……,交流互動、反思總結,不斷提升理論高度和經驗積累,保障課程思政效果。
豐富課程思政的育人資源與成果
課程思政建設的控制變量在載體,高校的育人資源和育人成果是確保高校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重要保障。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其中的思政元素。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否直接關乎教學效果的生動、學生關注的熱度、知識接受的程度。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在廣泛性、分散性、滲透性以及全程性的思政要素中,結合專業特點、教學實際,深入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分門別類、細化具體地剖析、挖掘和運用不同專業、學科獨具特色的思政理念、思政內容、思政載體、思政功能、思政資源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要有效利用“課程思政”的網絡宣傳陣地。課程思政需要一個能夠調動參與者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合唱”平台,更需要一個實現校與校之間、院與院之間、師與生之間共商、共建、共享的網絡“溝通”平台,通過網絡平台共享線上資源,創建各類課程教學平行相交的機會,保障教師間的免密交流、師生間的無間互動,搭建課程思政的“親密”空間,豐富課程思政的“親切”氛圍。
形成高校育人機制的協同與合力
建立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引導機制。確立以高校黨委為領導核心的課程思政專項領導組織,明確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強化高校黨委的集中統一領導。高校黨委對課程思政的主觀重視高度和客觀落實程度是高校課程思政能否落實到位的關鍵所在。高校黨委要通過系統的、深入的學習和全面的、豐富的經驗研討,對課程思政理念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有理性認知和深刻的把握,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內化於心,將課程思想政治實踐外化於行。率先垂範轉變各類課程教師思想觀念,帶動全員積極投入到課程思政的建設中來,讓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建立常態化的工作合作機制。形成“課程思政”的合力是一項系統而又複雜的工程,需要多部門聯動。高校要加強對“課程思政”工作的統領,集合黨委部門、行政後勤、思政教學、二級學院、學工部門等各個機構,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融會貫通、融合聯動的“課程思政”綜合育人機制。確定牽頭部門、責任部門,明晰建設目標、建設任務,形成“課程思政”建設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促進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高校應該構建符合本校實際、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建立多級聯動、多方參與的課程思政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具體、學科差異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以學生的獲得感和德育的效果作為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