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校外培訓機構,正在忙什麼?兩個字,轉型。
非轉不可,不轉不行。禁止學科類培訓機構上市融資、進行資本化運作,不得利用節假日、雙休日與寒暑假進行學科類培訓,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要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若想留在這一行業,“轉”已是大勢所趨。
向哪轉?選擇並不少。投身非學科類培訓(如體育、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開展0~3歲托育服務,發展面向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為學校提供校外託管服務,向成人教育、職業技能培訓領域轉身……據報道,轉向非學科類培訓已經成為校外培訓機構的“一致行動”。新東方、好未來、高途集團、猿輔導等眾多培訓機構已迅速佈局,上線兒童美術、口才與表達、考研、語言培訓、中小學校外託管服務等服務,轉向新賽道。
漢代思想家揚雄有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準確把握“時”與“勢”,積極擁抱變化、主動轉型,這是所有企業面對的永恆課題。必須承認,轉型並不容易,要面臨巨大風險,要面臨或長或短的陣痛。就以基礎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來説,轉向素質教育、學前教育或成人教育,每一個都空間廣闊,每一個也將面臨巨大競爭。大的不説,每開發、上線一門課程,都意味着對自身資源的打破重組,轉型成本高、試錯成本更高。正因此,各企業更要想清楚、看準確——隨波逐流、到處跟跑,“副作用”相當之大;把潮流趨勢、自身條件研判好,看清楚哪些風不能跟,哪些浪潮必須趕,才可能轉得平穩、安全。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深思。轉型,最難的是什麼?或許是思維。毋庸置疑,基礎教育校外培訓迎來強監管,正是對過往亂象的整治、糾偏。亂從何來?運營思維。近年來,大量校外培訓機構視販賣教育焦慮為生財之道,以“為了孩子”之名行資本逐利之實,跑馬圈地,煽風點火。教育培訓,必須做教育,而非做生意;必須是良心行業而非逐利的產業,應該健康發展而非無序競爭。糾偏,就是要回歸教育初心,把教育培訓拉回到公共服務屬性,把市場思維更換為教育思維。“欲事立,須是心立”。深刻理解政策初衷,從思想深處予以“轉型”,方為正道。
眼下,體育培訓熱、少兒編程熱已引起不少擔憂。接下來,培訓機構變更賽道、爭相湧入——倘若思維不變、“玩法”依舊,又將演變成怎樣的局面?“舒適地帶”必須走出,慣性思維必須打破,真正做教育,而不是生意,這才是培訓機構應該找準的定位。(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