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哎呀媽
自從踏入父母的隊伍後,深諳一個絕世道理:
緊跟時代步伐,爭做先進父母!
這年頭,沒有十八般武藝、過人的育兒經,還真缺少點做父母的自信!
尤其看到知乎有個2020年度母嬰好問題後,瞬間覺得挑戰更大——
“如何看待幼兒園入學要面試父母,將玩商作為父母的必備能力?”
沒看錯!
除了最基本的IQ(智商)、EQ(情商)、FQ(財商)、MQ(德商)、PQ(娛商)和AQ(逆商),父母的基本素養還多了一個Q——LQ(玩商)。
啥是玩商?
專業術語的解釋有點費解,通俗來説,就是説父母懂不懂得玩,生活是否有趣。
看來,生活以各種高標準吻我,父母們仍要報之以歌。
既然養一個孩子難難難,父母們只好學學學!
“玩商”這個詞乍一聽十分高大上,仔細品品,不過就是兩個字那麼簡單。
與其説它是考核家庭經濟實力、父母生活能力的方式,不如説它是檢驗父母們教育是否用心的試金石。
畢竟,父母對待玩的態度,藏着孩子的未來。
玩,不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奢侈品
每到放假,總能看到很多孩子歡欣雀躍的一面。
終於不用上學,遠離天天被老師和家長盯着寫作業的“苦日子”,別提有多開心!
當然也有些孩子即便放假了,還不被允許玩,生活裏沒有“玩”這個選項。
最近有一個可憐的孩子,因被爸爸砸爛心愛的奧特曼上了熱搜。
放假在家,孩子不想寫作業只想玩。
爸爸一氣之下,就拿錘子把孩子心愛的奧特曼當場砸掉,逼他學習。
即便玩具是爺爺送的禮物,爸爸也不心慈手軟。
一番逼迫下,孩子只能哭哭啼啼做出保證:“我以後不玩玩具了”。
坦白説,孩子沉溺玩樂中,父母教育引導他收心學習,本不為過。
但這種完全把“玩”視為洪水猛獸的一刀切教育,只怕會逼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越渴望玩樂放鬆。
在某些父母的觀念裏,玩和學習是對立的關係。
他們擔心,孩子玩物喪志,把心玩散了,就無心向學,和別人拉開距離。
還記得那位寒假期間完成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打卷的一年級生徐敬凱嗎?
短短的寒假,正值過年,他沒有一天不在題海中度過。
別人質問徐媽媽:孩子才一年級,這作業太多了。
可徐媽媽卻表示:“孩子不做作業,剩下來不就是玩兒了嗎”?
在她看來,孩子只有學習才有意義,玩純粹是浪費時間。
再説了,其他同齡人都在努力學習,如果孩子把時間花在往上,自己也會心慌、擔心、憂慮。
這番言論,不僅震驚了在場的幾位媽媽,就連育兒專家張敏都表示難以接受和理解。
看看,一直沉迷在學習中的徐敬凱過得怎麼樣了?
與節目中其他孩子比起來,明明成績不錯、街舞跳得也不錯,卻表現得異常自卑和孤獨。
他很想和別人玩,卻沒膽量和別人説話,只能一個人躲起來繼續寫作業。
多令人心疼啊!
不被允許浪費時間玩的孩子,活得沉重又悲傷。
英國心理專家表示,對孩子們來説,“虛度光陰”是一種休息和能量儲備的過程,應該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虛度光陰”,從而使孩子放鬆身心。
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的本意是好的,卻忽視了玩對於孩子的必要性。
肆意剝奪孩子玩的權利,用學習佔用孩子玩的時間,只會讓孩子把玩當成一種可望而不可得的奢侈品。
童年沒有歡聲笑語,就沒了最該擁有的輕鬆感和幸福感。
比起學習,孩子們更需要的是釋放天性自由自在玩耍的機會。
父母會玩,孩子的童年更容易
前段時間,童話大師鄭淵潔又雙叒叕火出圈。
這位50後童話大師,在眾多網友眼裏,始終童心未泯,活得異常年輕。
相比起他現在樂於“玩梗”的童趣,以前和兒子鄭亞旗間的相處模式,更為大家津津樂道。
在家裏,滿屋子的玩具,多到沒有地方擺放,鄭亞旗早已習以為常。
只要兒子找他玩,不管他是否正在寫作,都會停下筆來陪孩子,從來沒怪過兒子打擾他工作。
為了讓兒子可以更無所顧忌地找自己玩,他甚至會拿着筆抄寫《紅樓夢》,讓兒子以為“自己在爸爸旁邊,爸爸反而能寫很多東西來”。
擁有一個如此“會”玩的爸爸,難怪別人都評價鄭亞旗就是個“幸福”的人。
這份幸福,不僅僅讓鄭亞旗童年無憂,更是讓他在日後的事業發展上,擁有敢想敢做的勇氣。
會玩的父親,養出自由、無拘無束的孩子。
在他們的教育中,有一個制勝法寶,就是——
加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玩成一片。
美國臨牀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強調:
遊戲力——基於玩耍式遊戲的養育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幫助我們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親情。
輕鬆愉快的“遊戲”教育,是父母放下身段,保持與孩子的同頻。
孩子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自然會更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多一些探索和嘗試。
即便他遭遇挫折、面臨挑戰和困難,也能在盡情盡興的環境中,獲取足夠多的力量和信心。
父母越懂得玩,越會引導孩子游戲,就越容易在孩子的內心裏注入熱情和歡樂。
成長充滿樂趣,孩子的未來一定比別人更容易走下去。
最高級的玩法,是父母愛的陪伴
去年疫情,河北一位爸爸受影響沒辦法外出工作。
10歲的兒子也沒辦法上學,只能在家。為了不讓兒子無聊,他便多買了一些玩具。
單給兒子玩還不過癮,他尋思要用這些玩具拍成小視頻,製作“連續劇”。
劇本和人物造型由他拍板決定,而具體的場景佈置和人物名稱則讓兒子參與設計。
就連拍攝上,兒子也會在旁邊做協助,共同完成父子倆心中的“大片”。
看到他們的成果,不禁感嘆父子的聰明創意,更是羨慕他們每天在互動中的親密情感。
或許爸爸最初的奇思妙想,只是為了讓兒子開心,可所有人看了,都能感受到那份愛和温暖。
最高級的玩,不僅僅是讓孩子放鬆快樂的行為而已,它的背後,更是藏着父母陪伴孩子的愛。
別以為,給兒子買奧特曼、變形金剛,給女兒買小豬佩奇、艾莎公主玩具,就是給他們玩耍提供最好的條件和環境。
其實在孩子心裏,他們更願意爸爸媽媽能在自己身邊,心無旁騖,遠離工作和手機陪伴自己。
一次兒童節日裏,上海一個小女孩連續收到了媽媽快遞給她的30件禮物後,難過地説:
“我最想要的禮物是讓爸爸媽媽一起帶我出去玩。”
無獨有偶。
有記者曾經在兒童前夕隨機採訪了一百多位小學生和家長。和為禮物犯愁的家長比起來,有超過90%的學生更希望節日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過。
寧可放棄玩具,也想和父母相處一天。
因為孩子認為,全世界最好的禮物,就是父母的愛的陪伴。
孩子在玩耍中所享受到的快樂,無關玩具的數量,環境的優劣,任務的難易,只關乎父母用不用心,有沒有參與和陪伴。
當他感知到父母的存在,知道自己並非孤獨一人,再簡單的遊戲,再簡陋的道具,都能傳遞出強大的愛的暖流,淌進孩子的心窩裏,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注入滿滿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説: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無論發生什麼,永遠都被愛包圍。
深以為然。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把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不想虧待他,只想好好呵護他。
初心可貴,時光有限。
終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獨立了,不再和我們親密無間、無話不説了。
但用心陪伴時所播下的愛的種子,總會在最恰當的時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到那時,我們會發現,原來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相伴相依的日子裏,所有歡聲笑語,都成了彼此間最甜蜜最温馨的回憶。
願我們每一個父母,都努力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最貼心的知己!
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喜悦玩耍的童年,便是成就他幸福人生最大的保障。
—— End ——
作者:哎呀媽,喜歡探索世界,有娃萬事足的新手媽媽,閒來喜歡當碼字工。願餘生能夠成為孩子們最大的驕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