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長城,是殺器還是擺設?在歷史上究竟發揮了什麼重大作用
長城是個防禦體系,之前遊牧民族來搶劫三五成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內蒙到北京可不遠,在古代幾個北方閒散人員嘮嘮嗑喝點酒一人帶個三五匹馬就來了。有了長城就阻止了草原民族向中原地區滲透,想來必須得有攻堅設備,不僅僅翻越一道城牆那麼簡單,長城建立了一道生態屏障,通向長城腳下沒有路,因為長城的建造原來的道路都荒廢了,多年封鎖之後全是亂石雜草。少於幾百人是突破不了的,要麼走大路攻克關隘要麼帶着攻堅設備糧食馬匹從新開路。
當中原王朝想進攻時又提供了一個集結的支點還有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經濟價值,都説戰爭是政治的延誤,也可以説政治是經濟的延續。中國的長城,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秦朝建立後形成萬里長城的規模。其後,歷朝歷代幾乎都參與過長城的修建和完善。其中漢朝長城長度超過了20000華里,向西最遠到達新疆境內;目前現存最多最完整的長城,是明代長城。
修建長城是傾國之力的活,沒有強大的國力根本辦不到。那麼,這樣的龐大工程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1、阻擋遊牧民族南下
這是中原王朝保護內地財產的最有效辦法。
一般而言,王朝建立初期,國力強盛,能夠對漠北的遊牧民族進行猛烈打擊,比如漢武帝討伐匈奴,明成祖五徵漠北。
但是由於缺乏草原土地治理的有效辦法,所以即使重創遊牧民族,因為他們居無定所,所以並不能徹底將其消滅,這也決定了中原王朝無法徹底將其土地納入版圖。在無法實現永久佔領的情況下,一旦中原王朝退兵,遊牧民族又可以積攢力量,東山再起。
唐朝在漠北地區設置都護府,以夷制夷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這種統治形式是不穩定的,特別是當中原王朝國力出現衰退的時候。
而一旦中原王朝國力衰退,遊牧民族就會重新強大起來,對中原地區進行掠奪。這樣的條件下,修建永久性防線是最好的選擇。
長城,依山川而建,最大限度利用了地形的險要,這使得長城成為遊牧民族無法逾越的天塹。
在平原之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烽火台,各烽火台可以起到藏兵和相互支援的作用。一旦遊牧民族來攻,長城各點可以迅速反應,有效阻擋遊牧民族的侵襲。
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中原王朝的長城可以説是以不變應萬變。
2、打擊走私,對遊牧民族進行經濟封鎖
長城的作用,除了有效阻擋遊牧民族南下外,還起着囚籠的作用。
遊牧民族以北,是寒冷廣袤的西伯利亞,在他們被打得狼狽西逃之前,漠北地區是唯一的勢力範圍,中原地區是唯一的能源補給站。
所以,每當遊牧民族遭遇天災,日子過不下去,就會大舉南下,搶奪中原王朝的農耕果實。
長城的出現,有效地打碎了遊牧民族的如意算盤,長城橫亙在中原北部,意味着遊牧民族被中原王朝徹底地圍了起來,失去了補給的可能。
另外,長城的存在,也有效打擊了想通過和遊牧民族交易打撈一筆的走私者,長城的隘口,成為進出草原的唯一通道,而這裏,有重兵把守,確保遊牧民族得不到一丁點戰略物資。
在古代社會,農耕民族可以不吃牛羊肉,但是遊牧民族卻需要中原地區的鹽鐵茶等戰略物資,所以中原王朝長城的經濟封鎖作用特別巨大。
3、劃分民族區域,進行民族隔離
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清朝。
清朝時期,由於疆域囊括了整個漠北地區,長城的位置成了清朝的腹地,所以長城就不具備阻擋遊牧民族南下的作用了。
不過這不代表長城從此就成了百無一用的雞肋了。
最起碼,經濟封鎖的作用還在繼續。
清朝時期,長城是蒙古族和漢族的分界線,在東北,清朝還修建了柳條邊,對滿漢蒙進行隔離,對東北進行保護。
出於穩定統治的需要,清朝不允許蒙古族越過長城南下,也不允許漢人越過長城北上。因為中原漢人多,需要不斷拓展耕地,所以長城成了阻礙漢人向外開拓的障礙。
雖然蒙古已經被清朝征服,但是出於對遊牧民族的忌憚,清朝依然使用長城對遊牧民族進行封鎖,使其徹底失去再度強大的可能。
所以,雖然清朝沒有大規模修築長城,但是仍然利用長城的作用鞏固自身的統治。
4、強化民族精神,創造經濟價值
今天的長城,仍然處於我國的腹地。
雖然徹底失去了經濟封鎖和民族隔離的作用,但是長城的作用並沒有因此消弭。
偉大領袖曾説過:“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的長城,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激勵着國人不斷奮進。
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登上長城,感受長城的氣魄,由此創造了更多的文化價值。
作為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每年長城創造的經濟價值非常可觀,這是長城在今天的新作用!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