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有效指導和思考揣摩的早讀是一種低效的體力勞動
至今還記得自己上小學初中時早讀的情形。
我們的教室總是挨着班主任的辦公室,到校之後,拎出凳子,坐得整整齊齊,然後嗚哩哇啦地讀起課文來。每當聲音低下去小起來的時候,班主任就立馬出來,威嚴地站在台階上向下掃視,於是我們扯開喉嚨,又是一陣嗚哩哇啦。
上了初中,我們不光有語文早讀,還有歷史呀地理呀這些文科的早讀,甚至於還讀數學,讀物理……
早讀時間一般都是三四十分鐘,扯着嗓子一直讀下去,讀下去,很是賣力。
現在想想,我那時候的早讀,説白了就是君子動口不動腦,無非是要把課文讀下去而已,還有死背幾首現在早已忘卻的古詩罷了。至於要讀出什麼味道來,似乎沒有,沒有人指導,自己也不用動腦。反正上課老師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股腦兒講授給你。不用動腦的早讀,不用動腦的課堂,如此而已。
現在的學校,也有早讀課,甚至有午讀課、晚讀課。孩子們照樣是嗚哩哇啦,書聲琅琅。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早讀課,都有老師跟班監督。
嗚哩哇啦,人聲鼎沸,整整四十分鐘。
依我之見,沒有有效指導和思考的早讀是一種低效的體力勞動。
01
目標要明確。
以語文為例。
讀一篇課文前,首先要搞清楚讀的目標,為識詞認字,為感知內容,為體會感情,為品味語言,為揣摩寫法……
總而言之,早讀課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目標明確了,才能有目的性地去讀,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揣摩,讀中有感悟,一邊讀,一邊思,還要動動手,生成文字,學習批註。
如果毫無目的的信天游式的早讀,看似嗚哩哇啦,書聲琅琅,有時候弄不好就是和尚唸經、高耗低效。
02
方法要科學。
仍以語文為例。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字字璣珠,有的平實通俗,有的適合朗讀誦讀,有的適合默讀精讀。像《木蘭詩》《陋室銘》這樣的文章就需要放聲誦讀,全文背誦。像《鄧稼先》《回憶魯迅先生》這樣的文章,最好是不出聲,認真地默讀,細細地品味。如果不加區分,一概要求放聲朗讀,往往適得其反,效果很差。
03
時間要合理。
我見過一些學校的規定,早讀時間學生自始至終都要坐着或者站立,放聲去讀。
早讀要求學生激情誦讀沒錯,但要把握好時間。以我的經驗,十分鐘即可。時間過長,學生口乾舌燥,容易疲勞,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我的建議是,學生放聲誦讀一陣,認真品讀一陣,思考一陣。
04
教師要指導。
從過去到現在,我所見到的早讀,雖然都有教師跟班。但教師基本上無所事事,只起一個監督的作用。
我的建議是,早讀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早讀的目標,佈置早讀的任務,規劃早讀的時間,指導早讀的過程,交流早讀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