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聯網中的社交模式,對人們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我覺得互聯網確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這點是顯而易見的。但互聯網到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什麼呢?個人認為,互聯網拉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難度,但同時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性。
首先來談互聯網如何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難度。
很多人談到互聯網降低人與人之間交往難度的時候,總會談到朋友圈、校內這些社交平台主頁為人們帶來了展現自我的便利。但這只是互聯網降低人與人之間交往難度的一方面。個人覺得互聯網從分享、互動、身份認同三個層面上降低了人與人交往的難度。(這裏指的交往是人際交往,就是指建立朋友關係、維持朋友關係等)。
分享,互聯網大大地弱化了分享的難度。我做了什麼,我經歷了什麼,有什麼人和我一樣,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麼難了。即使你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你也可以通過手指點點,來分享自己的觀點、經歷、世界,而不用去承擔對此的擔心和揣測,不用去費勁心機去思考別人會不會接納你的想法。這不僅因為分享變得簡單,更因為世界在變大,你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和你有相同看法的人,哪怕這個看法不是那麼的…..(你懂得)
互動,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互動的難度。舉個簡單的例子,該怎麼和人交往,怎麼維持關係是一件很需要學習的事情,然而互聯網大大降低了這個難度。以約會為例,從制定計劃到實施方案,你甚至可能都沒踏入過這個餐廳,僅僅憑藉着幾個網頁就全部搞定了。如果你不知道該和女朋友乾點什麼的話,baidu 一定知道,甚至高手連付款傳送門都給你預備好了。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朋友的傾訴,沒關係,點個贊吧。你不需要學會情感互動,僅需要學會按個手指頭(楊白勞聽了淚流滿面)。
身份認同,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身份認同的難度,因為它拓寬了身份認同的羣體,同學、校友、網友、公會的朋友、朋友圈友。我們的圈子在不斷地被擴大,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更加的簡單。比如説即使我不明白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就可以找到一個讓我還蠻有一個羣體感的身份“屌絲”。
這三點事實上解決了,我該和誰做朋友?我該展現怎麼樣的我?我該和朋友怎麼交往?三個人際交往中的重大難題。現在這些難題不僅可以被量化,比如説我展現什麼樣的我,看照片和 ps 的程度唄;更加可以被流程化,比如説搖一搖,看看空間,扯兩句,點個贊,約個會….
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也別降低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的圈子被擴大時,失去一個朋友的成本,變得相對較低了,也就意味着朋友對自己的重要性變得相對較低了。這也就會造成我們會越來越少的投入精力在學習,用情感建立連接、用協商建立關係、用真誠對待彼此等常規人際交往能力上。
事實上,這種拉低難度但同時拉低重要性的現象會造成一個會者更易、難者更難的局面。也就是説那些本來人際交往能力強的人會越發得到發展,而那些本來就相對比較內向的人則會更加內向的局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際交往強的人,知道該如何平衡現實交往和虛擬交往之間的關係,他能夠利用虛擬交往來彌補現實交往的侷限性,充分享受虛擬交往帶給自己的便利性。而那些本來就比較內向的人,其內心對交往的渴望會變相的促使他,越來越多的依賴交往。然而這種依賴只能讓現實交往在他生活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就如同一個想學會跑但腿腳不太利索的人,越想走的快,越需要依賴枴杖,最後只能坐輪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