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之謎 皇宮正殿為何叫金鑾殿

紫禁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正殿叫做“奉天殿”,明嘉靖年間重建後,又改為“皇極殿”,到了清代,則改為“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三大殿之首,是明清兩代皇帝登基與舉行大典的地方。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呢?在古代,民間往往認為皇帝詔令天下的大殿就叫作金鑾殿。不過,金鑾殿卻出自唐代的大明宮。下面一起來看看金鑾殿之謎吧。

  唐代在長安有三大宮殿區,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座宮殿是不同時期興建,也是不同時期帝王的生活中心。大明宮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稱為永安宮,次年改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增建,改稱蓬萊宮,長安元年又改回大明宮。大明宮是中國曆朝興建最大型的宮殿羣之一,因座落於太極宮東北,故又稱為“東內”。如《舊唐書·地理志一》:“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句中“西內”指的是太極宮。

金鑾殿之謎 皇宮正殿為何叫金鑾殿

  大明宮宮內分三個區域,依各區域的功能又分為前朝和內庭二部份,前朝包括外朝、中朝兩區。外朝以宏偉高大的含元殿為主體,是大明宮第一大殿,重要的國家慶典都在此舉行。含元殿位於丹鳳門正北,東南有翔鑾閣,西南有棲鳳閣,閣前有鐘樓、鼓樓,各以廊道和含元殿連接。含元殿高高的屹立在龍首原南沿,殿基高於地面,為便於百官朝見,在殿前修建有斜坡階道,稱為龍尾道。

金鑾殿之謎 皇宮正殿為何叫金鑾殿

  每年元正、冬至時,皇帝會到此聽政及舉行朝會,唐代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唐代皇帝在含元殿大朝會時威嚴磅礴的氣勢。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位於含元殿之北。宣政殿是大明宮第二大殿,也是皇帝平日朝見羣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大典的地方,內設有朝廷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門下省、御史台、文館、史館等。

  紫宸殿在宣政殿之北,是內庭的主體,故稱為內朝。紫宸殿是大明宮第三大殿,為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內朝正殿。由於進入紫宸殿必須經過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所以官員若被召入紫宸殿朝見,就稱為“入閣”。當時,官員能夠入閣與皇帝商議國家大事,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現代政府延攬優秀人才組成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就叫做“組閣”,而最高政務官員稱為“閣員”,就是源於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7 字。

轉載請註明: 金鑾殿之謎 皇宮正殿為何叫金鑾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