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位大詩人,被人們稱為“七絕聖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昌齡最擅長的問題,便是七絕。而王昌齡的七絕詩,多數都是邊塞詩。那麼,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是什麼呢?
王昌齡畫照
王昌齡一生之中,寫下了無數的邊塞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是樂府舊體,來描寫在邊疆戰場建功殺敵的戰士的保家衞國之心。因為王昌齡的邊塞詩基本都是使用七絕,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與其他的邊塞詩人的風格有所不同。在王昌齡的邊塞詩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從軍行》。
《從軍行》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描寫了邊塞的景物,寫出了在邊塞地區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連綿不絕的雪山。並且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寫出了邊疆戰士想要收復玉門關的心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從軍行》的後兩句,寫出了邊疆戰爭的激烈,使得戰士身上所傳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戰士仍然有着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讚揚了戰士的愛國之心。
《從軍行》這首邊塞詩王昌齡寫下的邊塞詩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從《從軍行》這首詩,我們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到,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不僅僅使用了可以入樂的詞句,更是在詩中融入了情與景,使得人們更加的容易與詩產生共鳴。
王昌齡是哪個朝代的
王昌齡是我國著名的邊塞詩人,那王昌齡是哪個朝代的呢?他身處於盛唐時期,是唐朝人。由於王昌齡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們稱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此外,王昌齡還和詩仙李白結下了很深厚的友誼,兩人被清朝的沈德潛認為是自古以來,七言絕句造詣最高的詩人。
王昌齡畫像
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十分富饒並且十分的重視知識的一個朝代。在唐朝時期出現了諸多的詩人,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王昌齡也是唐朝極為著名的詩人。由於王昌齡處於盛唐時期,王昌齡所寫的詩大多是比較的豪放與激進。但是,唐朝也經常面臨着外敵的入侵,邊境戰事不斷。所以,王昌齡也寫下了諸多表達自己想要去到戰場之上,保家衞國的著名詩篇。
在王昌齡所寫下的邊塞詩詞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從軍行》。《從軍行》這首詩當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詩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王昌齡一心想要報效國家,要將外敵感觸祖國,保衞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敵的踐踏與凌辱。
在唐朝時期,文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而王昌齡是哪個朝代的呢?正是唐朝的。他作為一代文學家,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視,入朝為官。王昌齡最早是擔任秘書省教書郎,然後又成為了汜水尉,官階不斷的上升。之後更是成為了江寧丞,深受唐朝統治者的信任,為國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從軍行王昌齡
王昌齡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之中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在寫下的詩篇當中,《從軍行》王昌齡這首就是十分受人喜愛的一首。
從軍行王昌齡詩畫圖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詩的下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千古名句,表達了王昌齡離職要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決心。
《從軍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烏雲,將雪山都給遮住了,我站在孤城當中,眺望着處於遠方的玉門關。在塞外所經歷的諸多戰爭,已經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敗西部進犯的敵人,絕對不會回鄉。”
王昌齡的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是我國青海湖地區的風景。在我國的青海湖上空雲霧瀰漫。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則有綿延千里的雪山。在雪山的後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當中,佇立着一座孤獨的城堡。再往西邊走,便是與這座城堡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在詩中,將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繪了一幅廣闊壯麗,但是又有一些淒涼的畫卷。
《從軍行》王昌齡這一首詩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王昌齡在讚美祖國的大好山河時,又表達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戰場。與身在塞外的戰士們一同抵禦外來的侵略者,收復國家的失地,保證國家領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樂業。
出塞 王昌齡
雖然説開國的唐朝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但隨着統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漸漸走向了沒落。在唐朝後期,邊境經常發生戰亂,一些周邊的少數民族經常挑釁,發動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便寫了《出塞》這首詩。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同時也表明自己捍衞祖國領土,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
《出塞》 詩畫圖
關於王昌齡所寫的《出塞》,一共有兩首詩。《出塞》其一具體內容如下:這首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既表現出作者以及他所帶領的將士們的自信,同時也表現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這首詩就與上一首詩相比,在表達的主題方面,側重點就發生了變化。“戰罷沙場月色寒”這一句烘托了一種戰爭結束後的悲涼氣氛,本來勝利了是應該高興的,可卻連月光都變得那麼寒冷,表達了王昌齡以及無數的戰士們對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時,最後兩句也表現出唐朝的士兵們驍勇善戰,加油的鼓聲還沒有停,敵人便被打敗,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整體來説,《出塞》這兩首詩是王昌齡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創作的。作為一名邊塞將領,王昌齡通過這兩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了守邊戰士的威猛善戰,更是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對於國家的熱愛和戰爭的感悟以及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之情。
塞下曲王昌齡
王昌齡的著名詩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二段:“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塞下曲詩畫圖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譯文是:前者戰馬去飲水,然後渡過了大河,河裏的水寒冷似冰,秋風瑟瑟,如刀劍般吹着人的臉。在廣袤的戰場之上,夕陽仍舊沒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間,可以隱隱約約看見遠方的臨洮。當初在長城的一戰,人們都説守衞長城的戰士士氣十分的高漲,意氣風發。而自古以來,這都是瀰漫着黃沙,在雜草叢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當中,前四句是描寫晚秋時節,在塞外戰場上,黃沙與落日相互映襯的荒涼景象。而後四句則是描寫了長城一代,作為戰事最為頻繁的一個地方,滿地都是荒草,顯得十分的荒涼,沒有生機,有的只是滿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齡這首詩是眾多描寫戰場的詩篇之一,在《塞下曲》當中,王昌齡將戰爭的殘酷性描述得淋漓盡致。在邊塞地區,最少不了的就是戰爭。有數不盡的戰士將自己的鮮血與頭顱留在了邊塞,只為保家衞國。避免國家受到入侵者的進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齡通過這一首詩,將自己的非戰思想表述出來,呼籲大家一起來追求和平,避免戰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