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明朝來,很多人喜歡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概括,説明朝皇帝都是好樣的,一頭一尾兩個大硬核:朱棣開“天子守國門”先河,崇禎吊於煤山“死社稷”。
這樣的結論,説實話有些以偏概全。
比如,明朝還有一位名義上的監國、實際上的皇帝,從上台第一天起就忙着搞投降。
1、哭着鬧着不想上台
這個奇葩名叫朱常淓(fāng),是萬曆帝朱常洛的堂弟,世襲潞王。按理説,論繼承大統他永遠排不上號,但人算不如天算。崇禎當了17年皇帝后吊死於煤山,同年朱由崧被擁立於南京,是為弘光帝,8個月後就在蕪湖被清軍活捉。此時,封地在河南衞輝的朱常淓已逃到杭州避難。
國不可一日無君。弘光帝的大臣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瞄向了朱常淓。一番勸説,朱常淓哭着鬧着不想上台,無奈之下大家搬出弘光帝的母親鄒太后,讓她給朱常淓發佈了一道懿旨,勸説他來監國,朱常淓仍然不幹,“太后泣諭再三,乃受命”,鄒太后哭着再三懇求,他才勉強答應。
2、上台就忙着投降大清
朱常淓上台後,雖然南京已丟、弘光帝倒台,但明朝尚據守江南大半江山,原南京六部的文臣武將大半留守在朱常淓的身邊,浙東防線的千秋嶺、獨松關、四安鎮等軍事要地未失。原戎政尚書張國維、右庶子楊廷麟、江西巡撫李永茂等人正在浙贛招募義兵,一時民心所向、羣情激昂。
事實證明:強扭的瓜不甜。朱常淓上台次日就在馬士英授意下,讓陳洪範與清軍談判,提出劃治而治,籌碼是割讓江南四郡。陳洪範後世稱為“明朝秦檜”,其實早已暗降大清,到處散播大清當立是大勢所趨,勸江南人等及早投降,讓這樣的人去談判,結果可想而知。
3、冒着槍林彈雨慰問清兵
果然,陳洪範去清軍大營轉了一圈,就返回杭州力勸朱常淓降清。此時,杭州城已被多鐸包圍,總兵方國安率萬餘精兵,與清兵激戰於。沒想到奇葩的一幕上演了:朱常淓冒着槍林彈爬上湧金門,令人把酒食盛好,“從城上餉滿兵”,順到城下犒勞清兵,成了清兵慰問團的團長。
於是杭州被攻下,避難於江浙地區的藩王紛紛納土稱臣,最終朱常淓等人被多鐸押回北京。朱常淓原認為自己表現這麼乖,肯定會得以善終,結果次年就被冠以“謀為不軌”罪名斬殺。哪怕他曾上書順治要“結草銜環”、“舉家焚頂”效忠,仍免不了身首異處的下場,時年39歲。
4、朱常淓算明朝之君嗎
根據現代人的認知,通常不把南明算作明朝,這實在是拜清朝所賜。入主北京後,清廷就認為已經受命於天、君臨天下了,而不顧崇禎之後的18年裏,還有5位朱氏藩王或稱帝、或監國。
其實,如果南明被稱為割據政權,清廷在當時何嘗不也是割據政權?但是,清廷為顯示在這段歷史中的正統和唯一性,宣揚明朝終止於崇禎,修訂明史也絕口不提南明。
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身為皇帝無法履行職務,朱常淓在帶有過渡性質的朝廷裏出任首腦,黃道周也曾建議朱常淓監國10天內稱帝。因此,朱常淓雖然是監國,沒有正式稱帝,但實際所扮演的是君王的角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只是後人對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的理想化。如果算上崇禎之後的18年,朱常淓是所有明朝君王中最沒有骨氣的一個——這倒是事實!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荷牐叢談》、《黃漳浦集》、《杭州府志》、《平吳事略》、《清世祖實錄》,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