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徐庶,《三國演義》中自稱單福,徐庶出生寒門,但豪爽仗義,曾替人報仇,但是失手被官府所擒,後被同黨所救,改名徐庶。
《三國演義》徐庶劇照
徐庶死後逃生之後,用功讀書,而後為了躲避董卓禍亂,逃到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去見劉備,得到劉備的器重,而後又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就有了後面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幕。
徐庶離開劉備投向曹操,並不是《三國演義》説的那般光彩,也並不是走之前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是在走之前早就推薦了諸葛孔明。《三國演義》中關於徐庶投向曹操一幕是這樣寫的:曹操迎來徐庶的母親,並讓徐母寫信給自己的兒子,召喚徐庶。徐庶的母親不從,痛罵曹操,並以硯台砸向曹操。於是曹操身邊的程昱獻計,偽造徐庶的母親寫了一封信給徐庶,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辭別劉備,投曹去了。《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正氣凜然的徐母,然而事實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備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窮追不捨,徐庶的母親被曹兵所擄,於是就辭別了劉備,去救自己的母親去了。
《三國演義》中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的時候露了一面,正史是沒有記載的,此後也不再提及。《三國演義》對徐庶有維護的地方,但是卻又安排了徐母痛斥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樣寫不僅樹立了徐庶母親的光輝形象,更塑造了徐庶的孝子形象,如果徐庶不為救母,投降曹操,那麼徐母不一定會死。因為曹操本是愛才之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他渴望人才的態度,他還要同孫權、劉備爭奪天下,絕對是不肯胡亂便殺一個在對手帳下效力人才的母親,以免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所以《三國演義》中就“徐母之死”這一情節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徐庶怎麼讀
徐庶的拼音是xushu,shu讀四聲,徐庶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人物,出生於公元168年,原名徐福,早年行俠仗義,因幫人報仇被官府所抓,最後被其黨羽所救改名徐庶。徐庶求學於儒家學舍,能文能武,後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兩人結為知己好友。之後徐庶投靠劉備,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的事件。
《三國演義》徐庶劇照
遺憾的是,徐庶本來可以和諸葛亮一起共謀大事,只是命運捉弄人,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劉表,劉備等人慌亂逃跑,途中遭到曹軍追捕,徐庶的母親被抓,曹操借徐母之手假造一封勸降書,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忍痛辭別劉備,歸降曹操。但是徐庶在曹魏數十年,始終未給曹操等人出過一條計謀,後來徐庶病死,諸葛亮深表遺憾。
“庶”是半包圍結構,意思有形容眾多的,複雜的,作為名詞又有平民、百姓的意思,家庭的旁支,作為副詞有將近、差不多的意思。徐庶原名徐福,最後改名徐庶,徐庶本來自幼好學,武功一流,後來又通過學習,知識更是淵博,所以“庶”和他眾多的學識相匹配。而且我國古代歷史上自有嫡庶之分,庶民也泛指沒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徐庶當時被官府被救出時,只是一介庶民百姓,這和他當時的身份也是有關的。“庶”也有富庶的意思,徐庶學識淵博,結交不少知己好友,劉備看重他,諸葛亮珍惜他,曹操也賞識他,雖然不是生活的富裕,但是倍受賞識和關注,只是英雄扼腕,最後不得志,鬱鬱而終。
歷史上的徐庶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徐庶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徐庶走馬薦諸葛”,“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他給人們一個為人孝道,敢於力薦英才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的徐庶是個怎樣的人呢?
徐庶動漫形象
歷史上的徐庶原名叫徐福,年輕的時候行俠仗義,幫朋友報仇殺人被捕,最後被人救出來後才改名字叫徐庶的。他棄武從文,學習儒家學説,終於成為了一代著名的謀士,在劉備駐守新野的時候,他投奔了劉備,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打敗了曹仁李典率領的十萬大軍,後來因為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了,所以他只能離開劉備轉投了曹操。
也就是在他和劉備離別的時候,他推薦了身在隆中卧龍崗的諸葛亮。他進入曹營之後,仍然懷念劉備,對曹操抓他母親的事很是不滿,於是不願意為曹操獻計出謀,所以才有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從進了曹營之後一直默默無聞,最後一次出現是在赤壁大戰之前,他求教龐統自己如何才能躲過這一劫。之後再沒有出現。那麼歷史上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的,歷史上的徐庶在曹操死後,也就是曹丕稱帝之後還做了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位很高的大官,之後因病去世。
雖然今天人們對他的印象大都來自小説,但歷史的徐庶奉母至孝,力薦諸葛亮卻是真有其事的,當然他這些可貴的品質也是他能被人們銘記和稱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
我們都知道劉備這個人物,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他早年起兵參加過平定黃巾起義,跟隨過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可以説是立下了很大功勞的,他自己也非常有抱負,立志匡扶漢室,而且禮賢下士。雖然在早年屢戰屢敗,但並沒有灰心,終於他得到了一位賢才,這個人就是徐庶,在徐庶的幫助下,他打退了曹軍大將曹仁李典的進攻,面對這樣一位大才,劉備自然喜愛至極。但好景不長,最後徐庶還是離開了劉備。既然徐庶投奔了禮賢下士的劉備為什麼要離開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
《三國演義》徐庶劇照
徐庶在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把他撫養長大的,所以徐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在曹操得知曹仁李典打敗是因為劉備得到了謀士徐庶的幫助,所以在程昱的建議下派人抓了徐庶的母親,並模仿徐母的字跡給徐庶寫了一封信,信中説到,如果徐庶不來,母親就會被殺害。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不會丟下母親不管,於是急忙從新野趕到許昌,投奔了曹操;從這之後徐庶一直呆在曹營在沒有回到劉備帳下。這也就是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的原因。
眼看着兒子棄明投暗,徐母非常憤怒和難過,於是上吊自盡了。徐庶雖然待在了曹營,但終其一生沒有為曹操獻過一條計謀,一方面是因為痛恨曹操用他母親最為要挾致使母親喪命,另一方面也因為他仍想為劉備效力。所以也才有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曹操為什麼不殺徐庶
曹操為人雖然奸佞,但是卻愛惜人才,網羅天下,收集名士,希望為他以後爭霸天下中出謀劃策。徐庶本是劉備陣營中的軍事,他“八門金鎖陣”威名天下,曹操想盡辦法要將他收入麾下。
曹操劇照
曹操知道徐庶是孝子,將徐庶母親騙到了陣營中,想要逼迫徐庶投降,為他效力。徐庶無奈,只能辭別了劉備,來到了曹營,徐庶母親恨他投降,便自殺了,徐庶深恨曹操,雖然身在曹營,去沒有為曹操獻一條計策,徐庶既然是謀士,卻沒有任何貢獻,曹操為什麼不殺徐庶呢?
首先,徐庶雖然是被迫,但是卻是來主動投降的,如果只因為他沒有獻出謀策便殺了他,那曹操的陣營裏多是歸降的人,恐怕會傷了很多謀士的心,很多想要投奔的志士,恐怕都會敬而遠之。
其次,徐庶在劉備軍營中,多次立下戰功,早已威名天下,徐庶雖然沒有出謀劃策,但是也是曹操大營中的一塊招牌,吸引很多有才志士前來投奔。連徐庶都背離了劉備前來投奔了曹營,那大家還在等什麼呢,曹營才是你們的明智選擇。
最後,徐庶雖然職位不高,但才華有目共睹,在他學習帶兵打仗本領時結交各種有識之士,雖然政治上沒有任何諫言,但是在別的方面也不是無用,就連諸葛亮在後來都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這二人中有一人便是徐庶。
以上便是曹操為什麼不殺徐庶的原因。
徐庶有哪些軼事典故
徐庶是我國三國末期的人物,雖然才高八斗,但命途多舛。徐庶有哪些軼事典故?他為人正直忠義、孝順父母,被稱為天下子女的楷模,其中很多故事到現在還被廣為流傳着。
徐庶畫像
徐庶原來是崇尚武力的,他喜歡打抱不平,但在一次被官吏抓住後,徐庶恍然覺察到,只有戰爭的年代,只有掌握帶兵打仗的本領才能拯救天下蒼生,於是徐庶“折節學問”學習儒家思想,雖然同學們嫌棄他原來的所作所為,但徐庶豪邁,而且認真好學,結交不少好友,諸葛亮就在其中。
徐庶投奔了劉備,但在跟隨劉備逃亡過程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虜獲,徐庶對劉備請辭,説雖然我想要為您的創造天下霸業出謀劃策,但是現在母親被俘,我已“方寸大亂”,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您的了。劉備只好放開了徐庶。
徐庶來到曹操陣營,母親怨恨徐庶不應該投降,便自殺了。徐庶認為是曹操害死了母親,便更加恨起了曹操,徐庶不願與劉備、諸葛亮為敵,來到曹操身邊後,卻不曾為他在政治上出過一條計策“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據傳,有人在徐庶歸隱後見過他。在靈山東北海上島上,生長一種白色的抵抗嚴寒的棉花,開的很大,消息傳出後,竟然吸引了很多好事之人前來採摘。有個年輕人手捧棉花,見到一個身着道袍的老人,老人呵斥他,那是給人抵禦冬天寒冷的東西,你沒用摘他幹什麼,老人划着竹筏走了,水面突然颳起大風,知道那人把棉花全都丟了,風才停止。這個人就是徐庶,為人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