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劉秀叫兩個字的光武帝而不叫一個字的漢某帝?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經典

“光武皇帝”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死後的諡號,“漢光武帝”叫起來有點彆扭,像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叫起來多順,為啥劉秀這麼特別,多了一個字呢?

除劉邦外,漢朝皇帝的諡號都是兩個字,劉秀也是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劉秀之前的西漢王朝,皇帝死後的諡號也都是兩個字。當然,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比較特別,他死後諡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本來應該稱他為“漢高帝”活着“漢太祖”,不過由於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的影響,後人多稱之為“漢高祖”。

除去劉邦之外,西漢還有14位皇帝,其中有諡號的10位。這10位皇帝死後的諡號都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都是“孝”。比如漢武帝的諡號其實是“孝武皇帝”,漢宣帝的諡號是“孝宣皇帝”…… 漢朝以“孝”治天下,“孝”是國本所在,所以皇帝要求天下人都要孝,那自己就首先要做孝的表率,下一代要向上一代盡“孝”。

所以,西漢第一任皇帝皇帝之後,從第二任皇帝開始,所有的諡號都帶有“孝”字,表示這個皇帝對上一代是很孝的。既然都有這個字,那麼為了稱呼上的方便,我們通常就會省去這個字,比如應該叫漢孝武帝的就叫做漢武帝,應該叫漢孝宣帝的就叫做漢宣帝。

劉秀的廟號、諡號是個難題,因為他很特殊

但是,到了劉秀這裏行不通了。雖然劉秀建立的帝國也叫做“漢”,但這個漢和西漢政權之間隔了王莽的新朝。而且,劉秀雖然是皇族之後,但到了他這一代,血緣十分稀薄,他本人和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區別了。

劉秀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來的,並不是繼承自西漢,所以劉秀實際上也是開國皇帝。不過劉秀為了拉攏人心,自稱他是劉邦的後代,這雖然讓他在建國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貴族和百姓的支持,但他死後的諡號和廟號卻成了個難題。

首先是廟號的問題。按照禮儀規定,不是開國皇帝不能稱祖,只能稱宗,比如唐朝李世民功勞很大,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也只能稱唐太宗,不能稱祖。這麼説的話,劉秀就只能稱宗。但劉秀白手起家,打造了東漢帝國,其功勳不遜色於開國皇帝,怎麼辦呢?經過反覆討論,最後定為“漢世祖”,算是兩方面都兼顧到了。

其次就是諡號問題。按照傳統,劉秀的諡號也應該是“孝X皇帝”,但在這裏劉秀該向誰盡孝呢?難道是最後一個皇帝劉嬰?還是漢平帝劉衎?但實際上,根據史料分析,劉秀與漢成帝劉驁同一輩份,而劉驁之後還傳了三任皇帝,難道讓劉秀向自己的晚輩盡孝麼……這顯然不行。

所以,劉秀的諡號中決不能出現“孝”字。

至於為什麼選擇“光武”二字,我以為還是要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按照《諡法解》的解釋,“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劉秀能夠延續漢朝國祚,當了皇帝后又待人真誠,非常謙虛,十分符合“光”的涵義。“武”字就不用多説了,主要表示在軍事上有非凡的成就,劉秀剷除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平復王莽篡位導致的天下大亂,武功當然沒得説。所以,最後確定了“光武”二字。

東漢王朝繼續實行以“孝”治天下的國策,所以東漢後面的皇帝死後諡號還是都帶有一個“孝”字。比如劉秀之後的皇帝劉莊,諡號就是“孝明皇帝”,而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死後諡號則為“孝獻皇帝”。

綜上所述,整個漢朝29任皇帝中,只有劉邦和劉秀,這倆人的諡號不帶“孝”字,因為他們一個是西漢開國皇帝,另一個是東漢開國皇帝,只有後人向他們盡孝,他們則沒有前任皇帝可以盡孝。

既然不需要有孝字,那麼劉秀諡號的兩個字就可以自由選擇,“光”和“武”正是劉秀一生的寫照,用“光武”作為對諡號對他的一生進行概括總結實在再合適不過。而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其他的皇帝因為必須要帶個孝字,所以諡號中可以選擇的字只有一個,要麼是武,要麼是明……總之沒有機會像劉秀一樣了,這也就使得劉秀的諡號在漢朝29個皇帝中顯得與眾不同。

關鍵是“漢光武帝”你還沒法簡化,“漢光帝”顯然不是光武的本意,而“漢武帝”則與劉徹重複,沒有辦法,每次到劉秀這裏的時候,我們只好多寫一個字,稱之為“漢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