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 | 傳統體育進校園 傳承文化強體魄

“握杆的手一定要有力、要穩,要拿好你們手中的杆,不然在做動作時可能會發生脱杆的情況。”在州盲聾啞學校操場,黃福波老師為學生們做示範,現場表演遊、穿、騰、躍、翻、滾、戲纏等技能,學生們站立兩側目不轉睛,隨着老師的動作而移動,神情專注。

“這是學生們學習的時間,也是不斷充實鍛鍊的時間。參與體育運動並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反而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身心健康了,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就濃了,這些都是相得益彰的。”州盲聾啞學校政教處主任王洪説,龍獅運動是合作性較強的傳統體育項目,技巧性強、負荷量大、持續時間長。結合教育教學,將龍獅運動在校園內進行推廣,不僅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鍛鍊學生身心的作用。

“我很喜歡舞龍,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舞龍隊男隊員梁玉航用手語“説道”。

“舞龍舞獅象徵着興旺和吉祥,校園開展龍獅運動可以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瞭解民族文化,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黃福波老師説,傳承中華古老技藝,延續着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希望孩子們舞起龍、樹起魂、立起根,做一位了不起的“龍的傳人”。

其實,這並非黃福波訓練的第一支龍獅隊。除了州盲聾啞學校,黔西南州很多學校都留下了黃福波的龍獅印記。2014年9月,在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牽頭在頂效鐵路小學成立龍獅隊。至此,貴州省唯一一支中小學龍獅隊伍出現了,後加入到“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計劃之中,率先開展了障礙舞龍項目,走在了全國中小學的前列。

在義龍新區龍廣二中,竹竿舞取代了廣播體操成為了學生的必修課。布依族竹竿舞是龍廣二中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特色項目,自2010年開展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學校要求每個班、每個學生都會跳竹竿舞,並把它引入大課間活動普及推廣。2012年,該校成為竹竿舞培訓基地,多次參與新區各項活動的演出,得到家長和觀眾的肯定和好評。

“我剛開始練習的時候,總是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每天練習,現在我已經能夠跳得很好了。有大型活動,我們還能去展示竹竿舞,之後我也要好好練習。”義龍新區龍廣二中學生胡坤説。

布依族竹竿舞在動作編排和音樂製作上都融入了很多民族文化元素,展示布依族人民勤勞、活潑、奔放的精神風貌。現在,這項活動已經在校園廣泛傳播。除了竹竿舞、舞龍獅外,魯屯中學的“圍鼓舞”、冊亨縣民族中學的“轉場舞”等越來越多的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到校園中。

近年來,黔西南州緊扣“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題,不斷推進民族教育學科緊密結合,打造一校一品,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在全州多個試點學校開設了高腳竟速、押加、竹竿舞、板凳舞、丟糠包、毽球、盪鞦韆等傳統體育項目,湧現出了興義市萬峯林民族學校、興仁市屯腳中學、貞豐縣第六小學、龍廣二中等典型代表。在望謨民族中學,挖掘“民間、民俗、民族”三民文化,編制《民族體育運動與健康》《民族體育進校園教程》、布依版民歌《刺梨花》、坎邊村布依民歌《呦阿咧》等以“三民”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把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文化成果引進課堂,融入教學。

這些項目,既有較高的娛樂觀賞價值,又是非常獨特的健身運動,增強了青少年兒童的體質,也使一些傳統的、優秀的、瀕危的民間體育項目得以傳承和弘揚,有利於推動中華傳統體育在黔西南州校園裏不斷綻放光彩。(實習記者 唐 蓉 石徵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黔西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7 字。

轉載請註明: 黔西南 | 傳統體育進校園 傳承文化強體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