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國民黨組織了不少次城市保衞戰,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相對而言,有兩場城市保衞戰中打得比較精彩,這就是常德保衞戰、衡陽保衞戰。
兩場戰鬥都發生在湖南,常德守軍是餘程萬和他的“虎賁軍”,湖南衡陽守軍是方先覺和他的“泰山軍”。
兩支部隊都是國軍王牌,餘程萬和方先覺也都是奉命死守城池,都是固守待援、援兵不至,都打得非常悲壯。
最後的結果是:
餘程萬率8000多人,和30000多日軍血戰了12個晝夜,全師幾乎傷亡殆盡,彈盡糧絕。
餘程萬最後選擇了突圍。不過,撤出常德次日,餘程萬就帶着援軍收復了常德。
方先覺守衡陽的時間更長,他以不足20000萬人的兵力,與100000日寇鏖戰了整整47天。
方先覺最終選擇了繳械投降。
按理説,餘程萬擅自突圍,方先覺繳械投降,縱有千般理由,都難辭其咎。
相比之下,眾人更不能接受方先覺向日本人投降的事實。
可是,蔣介石對他們倆的處理結果卻截然相反。
擅自突圍的餘程萬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差一點丟了腦袋,而降日的方先覺非但沒有受罰,還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當時,餘程萬是在收復常德的慶功晚宴上被帶走的,罪名是:違抗軍令!
結果一出,不少人為餘程萬鳴不平,74軍57師的殘部官兵更是感到奇冤難辯:長官已經竭盡全力守城了,為什麼還要被如此重罰?
有人同時質疑,常德之戰意義何在?
當時恰逢開羅會議召開,蔣介石為了爭取更多的外援,也為了在同盟國爭取更多的發言權,他必須對同盟國有所表示。
因此,老蔣向羅斯福誇下海口:中國軍隊一定能守住常德,拖住日本在華軍力。
國軍第74軍第57師奉命奔赴常德設防,蔣介石下達的就是死守到底的命令。
也就是説,餘程萬和第57師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註定了。
在那十幾個晝夜裏,他們根本等不來援軍,他們只能死拼到底,殺身成仁!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這是餘程萬發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最後電文。
守城主官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57師官兵也已經盡到了全部責任,餘程萬“只欠一死”。
對於蔣介石來説,常德保衞戰一開始就是個“政治仗”,是打給美國人看的。
因此,常德之戰必須打,可以不惜代價、不計損失,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而餘程萬偏偏在這個時候“掉了鏈子”,老蔣能不罰他?
在常德,餘程萬被帶走的消息一經傳出,常德民眾羣情激昂,六萬多人簽名作保,懇求蔣介石免餘程萬一死。
在國民黨第74軍,餘程萬的資歷足夠老,74軍兩任軍長俞濟時、王耀武雖然官高一級,但私下都稱餘程萬為“老學長”。
於是,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與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起出面,替餘程萬向老蔣求情,最終,餘程萬被判服刑兩年。
刑期未滿,王耀武再次向軍法處説情,為餘程萬擔保,把他從監獄裏“撈”了出來,安排他在第24集團軍服役,漸升至第26軍軍長。
再説一説方先覺的“泰山軍”。
方先覺畢業於黃埔三期,他率領的國民黨第十軍也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張“王牌”。
在衡陽保衞戰的最後關頭,他的遭遇跟餘程萬非常相似-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援軍無望。
方先覺的手中還有將近1000人的兵力,此外還有7000多名傷員,這是方先覺最大的負擔。
部下幾次勸他突圍,方先覺都予以回絕了,主要的理由始終是一個:7000傷兵怎麼辦?
因為這個原因,方先覺選擇了妥協,率部向日寇有條件地繳槍投降,其中就有“必須收治傷病員”這一條。
方先覺被囚禁3個月後成功脱逃,回重慶後,他被任命為第3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並受到了重慶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各大報紙亦爭先報道他的脱險經過。
同樣是戰敗者,蔣介石為什麼對方先覺如此優厚?
筆者分析了一下,應該是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軍令部給方先覺的命令是堅守7到15天,但方先覺卻足足守了47天;
其次,蔣介石言之鑿鑿:“援軍不日將至”,然而直到方先覺發出最後一電的時候,他也沒有看見援軍的影子。
不管是什麼情況導致了“援軍不至”,蔣介石失信於人了。
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衡陽保衞戰期間,蔣介石正面臨一場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變更中國戰區領導人,要以史迪威換下蔣介石。
衡陽保衞戰之前,國軍在正面戰場敗績連連,這使蔣介石在國際上很沒面子。
老蔣想在衡陽打出個“驕人的戰績”,證明中國軍隊不是那麼不堪一擊,同時保住自己“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職位。
就這樣,老蔣把衡陽之役與對美外交、跟老蔣的“官位”聯繫了起來。
所以,衡陽保衞戰正在進行中,蔣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把方先覺這張“王牌”打了出去。
沒想到,方先覺第二天就繳械投降了。
情況來得太突然,“劇情”翻轉得太快,而蔣介石已經給衡陽保衞戰定了調,也給方先覺貼上了“英雄”的標籤。
作為中國戰區司令官,又身處“史迪威替換蔣介石”的敏感時間,老蔣不得不維持既有定論。
所以,方先覺必須是“英雄”!
當然,這背後的原因“不可示人”,如此而已。
在筆者看來,蔣介石對方先覺、餘程萬厚此薄彼,此舉雖然有失公允,畢竟也有其苦衷。
投降有兩種,一種是隻限於軍事上的放棄,繳械和妥協,比如方先覺;而另一種則是對於民族,國家和階級立場的背叛,比如汪精衞。
“不成功,便成仁。”這是蔣介石通常對部下的要求,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英雄”的理解。
但是,在衡陽、常德之戰中,方先覺和餘程萬還是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這一點應該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