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決定對本科畢業論文進行年檢,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出台有關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的辦法。時隔六年,本科畢業論文終於帶上“緊箍咒”。雖然抽檢比例低於碩博論文,但此舉從制度上提醒高校和學生:本科畢業論文不可怠慢,本科階段學習不可散漫。
“傳統印象”中,本科四年是“最好混”的,既沒有中、高招階段“一考定終身”的升學壓力,也不必承受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負擔,更遠離走上社會後才需要直面的現實困擾。本科生,就是一個讓高考生羨慕嫉妒,又讓研究生和“打工人”無限留戀的角色。
誰都曾擁有青春,也都會留戀青春,但不妨捫心自問,當我們回顧四年本科,我們留戀青春的哪一個側面?是圖書館裏的自習桌還是寢室裏的遊戲桌?是課堂前排的筆記本還是教室後排的筆記本電腦?是課前課後迴響在教學樓間的自行車鈴聲還是半夜三更酒足飯飽後飄蕩在大馬路上的腳步聲?
其實許多本科生在踏入校園的那一刻,都曾幻想過四年後拿出一篇幹練的論文,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在師生面前接受校長的撥穗。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幻想,因為當時還帶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鋭氣。但遺憾的是,不少人的鋭氣逐漸淹沒於相對寬鬆的評價標準和排名體系中,以至於在畢業論文開題時早已將當年的志向拋之腦後。
這其中固然有客觀因素。大四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碰撞的年級。本科畢業生一方面要繼續未竟的學業,另一方面卻面臨着許多比畢業更復雜的問題——讀研還是找工作?出國讀研還是考研?留在當地工作還是遠走他鄉?在這些問題的困擾下,論文似乎是畢業生面前最低的一道檻。
但能力和態度才是論文質量的決定因素。不同於碩博學位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的考核在學術成果、思想見地等指標上並沒有特別嚴苛的要求,而是更側重於考察學生在四年裏培育的學術素養和表達能力。
這兩項指標看似玄虛,實則化於論文的點點滴滴。有些學生在本科期間習慣於“浪一個學期,拼一個期末”。對於他們來説,論文無非就是“浪四年,拼四天”的產物。還有些學生習慣於“寫一段,抄一段,引用一段”,以此應付大大小小的課程論文。對於他們來説,畢業論文無非是提升了摘抄的數量級。如此寫就的文章且不論學術含量,就連查重都難以過關。
本科畢業論文是四年學習成果的彙報、學術能力的展示,更是學習態度的縮影。對待每一門課、每一篇論文都勤勤懇懇,必然無懼任何形式的抽檢。相反,一路“混”到大四,又勉強畢業之人,就算是2%的比例,也多少會讓他們心生畏懼。
真正應該敬畏的,不是論文抽檢,而恰恰在於學術本身。教育部《辦法》名義上抽檢本科畢業論文,實則是倒逼高校和本科生檢點學術習慣,糾正抄襲等陋習,因為不論本科還是研究生,每一個學生都有義務、有責任表達獨立的見解,展示原創的成果。唯有常懷敬畏之心,方能算是盡其本分。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