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洋人老師莊士敦傳奇:回國後在英國買小島、掛大清龍旗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有四個老師,他們分別是陳寶琛、袁勵準,陸潤癢、莊士敦。
其中,洋人老師莊士敦是一個英國人,也是溥儀唯一的洋人老師。
莊士敦(Reginald·Fleming·Johnston ,1874--1938),生於在英國的蘇格蘭,從小就靠學習想出人頭地。他先考入愛西堡大學,後進就讀於邁格倫大學,最後在牛津大學攻讀東方古典文學和歷史,並獲得現代歷史學碩士學位。
1898年,莊士敦先後在英國殖民部、印第安部工作,是英國蘇格蘭禮共濟會30級會員。1900年,他作為英國殖民地部的一名東方見習生,後被派往香港作軍訓生,後出任香港總督卜力的私人秘書。從此,莊士敦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華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光緒二十七年(1901),莊士敦以 “林紹陽”的筆名在倫敦出版了《一箇中國人關於基督教傳教活動向基督教世界的呼籲》一書,從共濟會反基督教的角度,抨擊在華的基督教會傳教士試圖改變中國傳統的做法。此文引起英國宗教界的猛烈抨擊。
1904年經人推薦,莊士敦到英國新殖民地、即山東威海衞出任英國政府秘書,任威海衞南區行政長官。此時莊士敦已經30歲了。由於前期香港工作生活的基礎,使他狂熱的喜歡上中國文化與傳統。
莊士敦到了威海衞以後,很快學習涉獵了大量中國文化和史料,他對中文很精通,據説他的威海方言説的也很流利。
莊士敦非常崇尚中國文化,特別《論語》對他影響很大。他甚至吃飯生活的方式與中國人沒有兩樣,當時英國殖民當局都擔心莊士敦是不是已經融入中國了。
莊士敦在威海一干就是15年,此時他已是四十多歲的男人了,由於太酷愛中國文化,致使升遷無望。1918年,正當莊士敦為自己將來發愁時,突然接到一個指令,讓他出任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莊士敦高興壞了,心想自己總算有出頭之日了。
原來,1919年2月,中國共濟會員、李鴻章的次子李經邁(1876~1940年,在英國留學時加入共濟會)推薦莊士敦赴京,給清廢帝溥儀做私人的“老師”,教授英文,並擔任顧問。
莊士敦到北京,溥儀賜他頭品頂戴,“御書房行走”等職。
莊士敦成溥儀老師後,教了溥儀很多西洋文化,還包括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習俗。
當時13歲的溥儀很喜歡學,還剪了大辮子,穿西服戴禮帽,很多遺臣都表示不理解。但溥儀喜歡,這就是後來為什麼溥儀很鍾愛西洋文化的原因。
莊士敦是中國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莊士敦為古老的皇宮帶來了新的氣息,深受溥儀崇敬。
但與來華的其他英國共濟會員一樣,莊士敦實際是英國的一名高級政治軍事情報人員。
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一時間溥儀和這幫老臣不知道去哪。莊士敦等人就幫忙協調西方國家使館,希望他們接納溥儀。
1925年,溥儀去了日本使館,在鄭孝胥的協調下,把莊士敦給撇了。後來,莊士敦找不到學生“溥儀”,兩人從此就分開。不過兩人經常書信往來。
1927年,莊士敦重回威海衞,復升任威海衞英國殖民地行政長官。民國十九年(1930)10月1日,我國收回威海衞,士敦代表英國政府參加了威海衞歸還儀式後卸任回國。英國政府在其離開威海前,授予他“高級英帝國勳爵士”勳章。
在莊士敦準備回國前,他去天津特意看望溥儀。
莊士敦回到英國後,在東方學院任漢學教授,曾當過錢鍾書的老師。
莊士敦具有深厚的學者素養,廣獵中國經史子集,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與飲茶之道。他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論著,如《佛教中國》、《威海衞獅龍共存》、《儒教與近代中國》等。
但令莊士敦聲名大振的是他1934年回國後寫的一本書: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居然成了暢銷書,他掙了一筆錢。
清朝滅亡23年後,莊士敦用出書的錢,在英國蘇格蘭買了個叫“愛倫”的小島。在島上,莊士敦把自己的家設置成皇帝廳、威海衞廳等中國皇宮的名字,還在自己房前掛起清朝龍旗。
每逢節日,莊士敦都要穿上清朝給他的一品朝服,並掛龍旗,表示對清朝的“效忠”。
作為英國共濟會的一位極為敬業的職業文化特工,莊士敦終身獨居未婚。
1938年,他在蘇格蘭那座屬於他私人的小島別墅中病逝。
1987年,意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根據莊士敦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執導了最為全球影迷所熟知的電影《末代皇帝》。
這部由尊龍、陳沖、鄔君梅等演員聯袂主演的傳記片《末代皇帝》,講述了古老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人生故事,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勾勒其命運和境遇,令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