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思想對子女的教育影響極大,就好比説民國年間的林徽因與陸小曼,她們兩人都算得上是富養出來的。但兩人最後卻有不同的人生,這説到底,其實還是因着林長民與陸定對於女兒的富養方式不同造成的。先説説陸小曼,陸定給她的教育,是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作為一個名流之家,家中養出來的女兒必須是名媛,她要漂亮、有才華。
這種富養只是希望孩子能為家族爭光,而林長民不同,他也會通過優渥的物質條件給女兒更好的學習機會。但更希望在這個基礎上,女兒能學到更多,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個學習是為了拿出去好看,一個是為了今後的人生。林長民的教育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説就是:儘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成一個獨立的人。
這是思想上的不同,所以陸小曼嬌養得似菟絲子,林徽因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才華立足人世。然而林徽因懂得自立的教育,卻一時忽略了教育的另一個層次,最終兒子差兩分落榜清華。她請求複查試卷,看到捲上的一行字才明白過來,好在悔之不晚。説到這個要先説説林徽因的婚姻與她的子女,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赴美攻讀建築學,這個時候兩家便訂好了婚約。
她的婚約既可以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可以説是自由戀愛,前者是因着林梁兩家是舊相識。因着知根知底,林家才敢將女兒許給梁家,後者則是林徽因與梁思成情投意合。他們有相同的興趣愛好,那便是建築,1928年學成的兩人結婚。婚後繼續前往歐洲考察建築,回國之後攜手受聘東北大學建築系,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對古建築進行調查。
不管後來梁思成與林洙如何,林徽因還活着的時候,他與林徽因的感情是十分好的。他們婚後育有一兒一女,長女梁再冰生於1929年,兒子梁從誡生於1932年。對於一雙兒女,大體上來講,林徽因是比較開明的。與他們相處的時候,從不把他們當小孩看待,而是視為與自己有同等思想的個體。
女兒梁再冰七八歲的時候,林徽因由此外出,便會給女兒寫信。告訴她自己在哪兒,甚至畫上地圖,讓女兒瞭解近況。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很少檢查孩子的功課,因為她相信他們能自覺完成。不過林徽因的教育,偶爾也有失漏之處,她對兒子抱了很大期望。想着自己與丈夫同是建築師,便希望兒子也能子承父業,進入建築系。
兒子出生的時候,林徽因夫婦給兒子取名從誡,便是由著名建築師李誡而來。可事實上樑從誡並不喜歡建築系,無奈從小深知父母的期望,也不敢表現出來。到了高考,實在不樂意今後的人生走向建築系這條路,便故意在高考時出了一個岔子。導致差兩分考上清華的建築系,這算是一種無聲的抗議,林徽因不相信兒子的分數如此。
特意動用關係複查試卷,結果發現試卷的背面寫着這麼一行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看到這行字,她才明白自己與丈夫的教育一直都錯了,父業未必要子承。好在此時後悔也不算晚,為此林徽因找了兒子談話,讓他選擇喜歡的方向。梁從誡轉而進入北大歷史系學習,四年後畢業,在雲南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
混亂過後,他在這個領域有着很好的發展,創辦《百科知識》、《知識分子》雜誌。並在九十年代初開始,關注民間環境保護活動,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1998年,由於梁從誡多年來積極參與保護文物活動,被文物界推選為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2010年10月28日,梁從誡因病去世,享年79歲。
梁從誡的姐姐梁再冰也並未從事建築系,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來是一位優秀的記者。兩個孩子都在不同的領域,有着自己傑出的成就,這離不開林徽因精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