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外國人”向中國上書:希望能併入中國,在被拒絕後竟自刎而死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二十世紀末期,日本將琉球這個地方佔為己有,重新命名為沖繩縣。然而就在日本的統治下,居住在琉球的百姓們並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對於統治者的暴行,甚至是有苦説不出。
二戰結束後,日本成為戰敗國,簽署了一系列的條約,條約中明確規定必須歸還一切之前佔領的領土。
居住在琉球的居民原本以為自己可以解放了,但是沒想到,日本人並沒有放棄這邊土地。日本佔領者害怕這些人獲得自由後對自己打擊報復。思前後慮,他們在臨走前,下了一條“玉碎令”,意思就是將當地的居民全部殺光。當時執行的官員是在日本有名的殺人狂魔-牛島滿,也正是這次屠殺讓這個殺人狂魔更加出名。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援軍到達之前,當時離開的日軍已經殺害了二十多萬當地人,殺人的手段極其殘忍,慘絕人寰。或許在日軍眼裏,這些琉球人的生命極其低賤。然而在無辜百姓死後,這些假裝以死殉葬的軍人卻苟且活下來。
就算後來後人在追究這件事情的時候,這些無辜的人也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就算現在,也很少人説起這件事情。
歷史的支流緩緩流過,但是這場傷害卻持久的留在了百姓的心底裏。傷害就像一根生物的藤之,慢慢蔓延在每一顆無辜的已經不再跳動的心裏。所以,在沖繩縣,那些身體流着琉球血的人,卻在心底裏,有一種不想承認自己是日本人的心裏。所以在戰爭結束後,沖繩縣被當地人稱作“家帕尼”(一種蔑視的稱為)。從每一個字,都顯露出他們與日本的與生俱來的距離感。

沖繩的居民一向愛好和平,但事實是,這些居民都是被迫參與這些暴力行為。從一開始,他們的家園被佔領,可能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就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自己的家人就不見了。在世界第二次戰爭的時候,沖繩又作為日本地區的戰爭領地。所以從一開始到中世紀,沖繩沒有哪一天是平靜的。最可憐又最不幸的是,在戰爭結束後,當地居民卻被國家無情的拋棄。
無論是青年還是老人,都被戰爭摧殘成一個個沒有生命力的行屍走肉。原本以為有一個美好生活的開始與結束,結果在炮火中摸不清方向。在美國軍隊踏上這片土地之後,美國軍隊也並沒有非常親切,而是立刻開始軍事基地,對各地區進行嚴厲的劃分,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
在美軍劃分的這些範圍內,不允許任何外人踏進來,但是與此相對的時候,很多當地居民的祖先的墓地在這裏,那怎麼呢?

所以,對於他們來説,他們只能拿着一些祭品,隔着鐵絲網,遠遠望着。這種望不透的思念,讓人憐憫而又心疼。
二十世紀中期,美國終於將這塊地區還給日本帝國,但是事實上,最這塊地區上的軍事勢力並沒下降,並且呈現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原來在日本其他地區的美國士兵也紛紛來到這個地方。面對形式越來越惡劣,沖繩的人們是還擊還是繼續忍受?也許內心不止一次的吶喊,但是事實仍然無動於衷。
百年前,日本將琉球收入囊中,兩百年後,林世功被國家指定來到日本。看到這生靈塗炭的景象,他於心不忍,於是一絕食的方式向清朝政府上書,希望能併入大清朝,並希望能夠獲得政府的關注與保護。然而,政府並沒有做出多少反映,於是壯志未酬的的大臣最終自刎,死在了自己的國家。

林世功,曾經在中國學習過,被中原文化耳濡目染的他,心中也有中庸思想,所以才會對這些百姓生有惻隱之心。他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但最終這種才華也被戰爭埋沒了。
位於沖繩島的南邊,有一座陵園。在陵園裏,埋葬着是當地當時在戰爭中死掉的百姓和士兵,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比如美國的傭兵。為什麼沖繩當地人還要這樣做呢?
上文説到他們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民,所以,即使現在已經是和平年代,但仍然忘不了過去的痛。之所以紀念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也是一種銘記歷史,為和平敲響警鐘的一種行為吧。
這也是為什麼當地人不覺得自己是日本人的主要原因。因為長期戰爭給他們蒙上了一層紗,一層看不見未來的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