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始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保持科技創新優勢的關鍵所在。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波士頓,擁有大量以研究型大學為中心建立的創新社區,其中最具代表性、創新最為密集的當屬由麻省理工推動發展起來的肯德爾廣場,如今已經成為大量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空間。一項研究統計發現,21家波士頓地區的醫藥公司中,只有三家的創始人與該地區學校沒有任何關係。由此可見人才培養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密切聯繫。
近年來,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激烈競爭中,頻繁發生核心技術的“卡脖子”難題,這提醒着我們這些教育者,如果始終處在追趕的位置,即便解決了眼前的“卡脖子”難題,未來依然難以為繼。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中國存在着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不得不大量引進海外留學生和人工智能人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是中國海外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來源,來自這5個國家的人工智能人才佔到了中國海外人工智能人才總量的83.80%。
因此,必須改變在科技發展及各領域發展中“追隨者”的角色,真正成為引領趨勢、佔據核心優勢的“領跑者”。唯有從人才培養入手,為國家自主培養國際領先的高水平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發展的先機。
從世界發展的經驗來看,無論是東京灣、紐約灣還是硅谷,這三大世界灣區成功的經驗都在於吸引並匯聚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的比例高達40%以上,顯著地提升了區域乃至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國際化人才的比重,對於重塑全球人才競爭格局至關重要。
例如美國不僅是國際人才的最大輸入國,也是國際人才競爭的最大贏家,因此美國一直鼓勵從世界各國吸納各領域人才。據統計,就職於硅谷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中大約有1/3是國際移民;從1901到2010年一百多年來,每4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中就有一位是外國移民。
人才國際化水平還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的聯繫。根據《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2019》報告,2019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在前20名的國家和地區全都屬於發達經濟體,瑞士、新加坡、美國、挪威、丹麥、芬蘭、瑞典、荷蘭、英國、盧森堡位居全球人才競爭力前10名。
對高等院校來説,應當堅持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與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雙項並舉,其中要着重加強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能力,有了這一源頭活水,才能夠更好地匯聚和留住人才,持續性發揮人才優勢,有效打造國際化的城市羣,帶動整個區域和國家的發展。
在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方面,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探索:
首先,創造開放的環境,培養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開放的環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力與能動性,有利於吸收與融合一切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先進技術、制度與經驗。如今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面臨着新的形勢與挑戰,高校更加需要以開放的環境,吸引和借鑑先進的經驗,培養自己的國際化人才,持續發揮影響力。
其次,堅持引進國際化人才與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兩條腿走路。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首先要創造適宜國際化人才成長與發展的環境,在城市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初級階段,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引進成熟、先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經驗與體系,有利於我國更好地探索與開展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路徑與方法。
高校可以探索借鑑國際一流大學的建制,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教材,從全球範圍內全職引進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執教或研究經歷的專家、學者,建立國際化的師資和科研體系。這些專家、學者不僅能帶來前沿的知識與技術,也能帶來成熟的科研團隊、管理經驗與學術體系,在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學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研平台。國際交流在海外的高校當中非常普遍,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學習交流,讓他們接觸一流的學術氛圍,體驗不同的社會文化,開闊眼界。
據統計,2016年英國、新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荷蘭等國家高等教育階段的留學生比重皆超過10%,盧森堡最高,達到47.00%,新西蘭為19.84%,英國為18.10%。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歡迎“走進來”,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生,並且在制度上統一管理,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互相交流,共同生活。讓世界瞭解中國的文化與發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再次,重視傳統文化與國情教育。高校應當重視學生的“全人培養”,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成為專業領域的精英,更要重視學生對中華傳統、中國國情與世界發展的認知與學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層次人才。基於此,注重在通識課中“學貫中西,會通古今,融合文理”,引導學生閲讀東西方經典人文與科學著作,結合豐富的學科講座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對中華傳統、世界文明、中國國情與世界發展能夠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具有獨立思辨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最後,高校還應當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活和美的創造性認知。隨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將更加體現在學生的人文情操、美學素養、創造力與社交能力等方面,只有富於人文素養、具備國際視野,對本民族與人類的優秀文化具有深刻了解與熱愛的優秀人才,才能夠肩負起為人類社會尋求更好的發展方式,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責任。
(作者:徐揚生,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