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電影裏,葉問是個傳奇式的英雄:豪門公子,謙謙如玉,卻練就一身出神入化的詠春功夫;亂世之中,以一當十敵日寇,擂台大敗三浦將軍,力克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後把詠春拳法發揚光大,更教出了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

但,這只是熒幕上的葉問,歷史上真實的葉問,一生也跌宕起伏,堪稱傳奇,卻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葉問,原名葉繼問,1893年10月10日生於廣東省佛山市,父親葉靄多,母親吳瑞。族譜記載,葉氏一脈是北宋丞相葉顒的後裔,祖上一門八進士,正宗書香世家。傳到葉問父親這一代,雖然沒有功名,卻依然是鐘鳴鼎食的名門鉅富。葉家祖宅號“桑園”,佔了方圓幾條街,人稱“桑園葉家”,在佛山無人不知。

按説出生在這樣的人家,又從小受儒家傳統教育,葉問將來不是從文便是從商。偏偏他自幼體弱多病,長到6、7歲,還是“小豆丁”一個,比同齡孩子矮一大截。而且生性好動,不喜詩文,只有三個愛好:玩槍、玩雀、玩功夫。

擔心兒子體弱長不大,開明的葉家父母索性順了兒子的心,讓他拜到陳華順門下學習詠春拳。那一年,葉問7歲。

陳華順是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子。梁贊雖是一代宗師,一生卻很少收徒,繼承他衣缽的,只有陳華順和二兒子梁璧。陳華順收葉問為徒時,已經70多歲。葉問是他的關門弟子,入門功夫大多是師兄吳仲素教的。

詠春拳是女子所創,講究巧勁、變化和速度,非常適合個子矮小的葉問學習。因為有興趣,葉問練拳特別認真,而且不怕吃苦,加上天資聰穎,進步很快。雖然沒有親授技藝,陳華勝也十分喜愛這個關門弟子。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5年之後,陳華順去世。彌留之際,還囑咐徒弟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詠春拳法。就這樣,葉問一直追隨吳仲素學習詠春,直到15歲。

1908年,學習了8年詠春拳,葉問功夫略有小成,在佛山年紀相仿的習武少年裏,罕逢敵手。

但即便如此,葉問卻絲毫沒有武者的樣子,他身高一米六三,樣貌清秀,斯文有禮。除了一雙眼睛格外有神,怎麼看都是個温潤少爺的模樣。

適逢西式教育流入中國,望子成龍的葉家把葉問送到了香港學習西洋文化,在赤柱區聖士提反書院就讀。

當時正值清末,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學院裏的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個頭矮小,斯文秀氣的葉問,正是他們欺負的對象。

但他們沒想到,這次看走了眼。一動手,沒幾下就被葉問撂倒在地。這些洋學生們不服氣,糾集了外校練過拳擊格鬥的朋友來挑戰,都被葉問打得一敗塗地。沒過多久,詠春葉問就名聲在外了。

一天,一位姓馮的佛山籍男生對葉問説,家裏有位世伯也會打詠春拳,想見葉問一面。葉問欣然前往。結果一見面,那位世伯就要跟葉問黐手。黐手是詠春派常用的訓練方式,葉問二話不説,脱下長衫往茶几上一放,就與對方黐起手來。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俗話説得好,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葉問一搭手,心裏陡然一驚,他想起師傅陳華順生前説過,“如果遇上硬邦邦的對手,不用怕,那人功夫有限;如果碰到雙手像爛毛巾一樣搭着不放的對手,就要小心了。”這位世伯正是後者。

在他的手裏,葉問根本沒辦法進攻,使出的絕招剛一接觸,便被輕輕帶走,他卻連人家手腳怎麼動都看不清,幾個回合之後便被對方放倒在地。

從地上爬起來,年輕氣盛的葉問覺得難堪極了,一語不發,拾起長衫就走。

三天後,世伯再次找到葉問,對他説:“其實你已經相當不錯了,是否想學得更好一點呢?”

此時的葉問早已心平氣和,聞言自然求之不得,納頭便拜。

葉問這一拜其實一點不虧,這位世伯本就是葉問的師伯,陳華順的師兄,梁贊的二公子——梁璧。

身為梁贊的親生兒子,又赴港經商多年,梁壁無論是見識還是拳法,都比吳仲素高明太多。他指導葉問所有詠春功夫,包括三套拳、木人樁、八方斬和六點半棍。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葉問一邊讀書,一邊在梁璧的指導下練功,進步很快。後來,天資聰穎的葉問,居然把學院裏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打拳結合起來,用力學原理、幾何角度去研究拳理,武技更加突飛猛進。

1913年,20歲的葉問拜別梁壁,回到了佛山。經過5年錘鍊,葉問的詠春拳法已經登堂入室,直追一代宗師了。

功夫雖然見長,葉問的個子卻一點沒“竄”,還是一米六三。加上他從小受儒家思想教導,一貫低調行事,很少與人爭執。除了同行習武之人,很少有人知道葉家少爺是個練家子,怎麼看都還是那副好欺負的樣子。

於是有一天,果真有人欺負上來。那天正逢佛山遊行盛會,葉問陪着表妹去看遊行。一個軍閥排長看見葉問表妹長得漂亮,葉問又像個“軟腳蝦”,就上去動手動腳,結果被葉問一掌打翻在地。這個排長平日驕橫慣了,哪裏咽得下這口氣,當場拔出了手槍。哪知葉問更快,一個轉身握住對方的手槍,生生壓住了輪芯,讓他根本就開不了槍!

這件事後,葉問的功夫在佛山逐漸傳開,來找他比試的人越來越多,這一點倒是跟電影裏一致。

完成學業,自然就該考慮終身大事。不久,葉問就在家族的安排下成了家。娶的是清末外交官張蔭桓的後人,人稱張三小姐的張永成。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電影裏,葉夫人嬌美潑辣,真實的張永成也很美麗,性格卻截然相反,是個傳統的温婉女子。不但對葉問言聽計從,還為他生育了7個子女,不幸的是其中三個早夭,活下來的只有兩個兒子:葉準、葉正;兩個女兒:葉雅心和葉雅趣。

婚後的葉問,妻美兒嬌,衣食無憂,除了不改對詠春的熱忱,經常與師兄弟們切磋外,過的就是標準公子哥兒的日子。實在閒來無事,他也經常應酬其他世家子弟,一來二去竟然染上了一個惡習,抽大煙。

這樣下去可不行,為了防止葉問“閒”生事端,葉家託人給他找了一個花捐局收税的差事。這花捐局全名是“廣州市東南米義花捐總局”。名字起得不錯,其實就是向妓女收取花捐税的衙門。葉問怎麼收税不得而知,反正是個閒差。

佛山是武術之鄉,武術流派很多,找葉問切磋的人更多。因此,雖然葉問又抽大煙,又收花捐税,卻始終沒有耽誤“以武會友”。他也在一次次比試中博採眾長,功夫更上一個台階。

但不論比武還是切磋,這一時期的葉問,仍是像小時候一樣,把詠春拳當做個人的興趣愛好,完全沒有以之謀生,或是發揚光大的念頭。

好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轉眼到了1938年,日寇侵華,佛山淪陷。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入侵的日本人控制了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一夜之間,葉家的家產全部被奪,連祖宅桑園都被佔去。葉問一家六口流落街頭,勉強找了間破屋棲身。從此過上了三餐不繼,朝不保夕的日子。

更糟糕的是,日本憲兵隊不知從哪裏知道了葉問的功夫,找他去給憲兵隊做武術教練。素來低調斯文的葉公子斷然拒絕,他對前來遊説的鄉紳説:“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問題絕不能含糊。”

碰了一鼻子灰,日本人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很快,他們找了個日本高手向葉問挑戰,聲明如果贏了,葉問就得聽他們差遣。

葉問無法拒絕。只得應戰。那個日本高手人高馬大,壓根沒把瘦小的葉問放在眼裏,搶先出了手。葉問一個上步就破了對方攻勢,順勢一帶,日本人頓時失去重心,踉蹌栽出好幾步。葉問立時收手,一聲“承讓”,跳出比武圈。整場比試不到一分鐘就結束了。

這是葉問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與日本人過招,還是被迫應戰,點到為止。影視劇裏那些以一打十、跟日本將軍打擂的橋段都是劇情演繹。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為了防止日本人報復,獲勝的葉問獨自離開了佛山。他走後,家中生活越發艱難,常常一連幾天都揭不開鍋,葉問6歲的小女兒最後竟然活活餓死。得知這一切,空有一身武藝的葉問除了傷心,毫無辦法。

送走小女兒那天,一代宗師,錐心泣血,淚灑街頭。這一點在電影裏也有所表述。

而那個年代餓死的,又豈止是葉問的小女兒。因為日寇的踐踏,葉家百年望族,一朝盡毀。百十來人的家族,到抗戰結束時只剩了十幾人。葉問恨死了日本人。

大概是源於這一腔仇恨吧,葉問後來參加了抗日組織。關於這一段經歷,準確地説,是1938年冬離開佛山到1949年赴香港之間的經歷,葉問一生諱莫如深,連他的兒女都不知道。葉問長子葉準所著《葉問》一書,也未涉及。

直到葉問逝世近十年,改革開放以後,葉問的好友李民才披露:葉問離開佛山後,進了軍統特訓班,參加敵後抗日活動;抗戰勝利後擔任國民政府佛山警察局刑警隊隊長、代理局長、廣州衞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隊長等職務,在1948年末離開佛山,經澳門到了香港。

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了,國仇家恨,匹夫尚且有責,更何況是幼承庭訓、身負絕學的葉師傅!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剛到香港的時候,葉問五十餘歲,年過半百,身無長技,唯有功夫傍身,無奈之下只得開館授徒!要説葉師傅從此立下了將詠春拳發揚光大的決心,估計他自己也不信,但是隨着時光的流逝,他的觀念也在慢慢轉變。

一開始,在香港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的安排下,葉問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授拳,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黃淳梁等,就是葉問在港時的“四大弟子”。之後梁相競選主席失敗,授拳地點又多次搬遷。

當時香港開館授徒的不少,像葉問這樣固定館子都沒一個,卻能發展壯大的門派卻不多,更何況,他還沉默寡言,不善宣傳。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武功好,二是他教得好。

武功好毋庸置疑,教得好也有依據。因為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葉問教徒弟,愛用科學的方法去講解,什麼力學、幾何學,年輕人聽得清楚明白。不像其他老拳師,動不動就搞一套五行八卦理論出來,越聽越蒙。而且葉問教徒有耐性,不藏私,天長日久,在年輕人裏有口皆碑,找他拜師的人自然越來越多。

眼看着能在香港立足,葉問籌劃着把佛山的妻兒接來團聚。哪知,1951年香港突然宣佈閉關。一下子把葉問和家人隔絕在海峽兩岸,再見面已是1962年。而那時,葉問的妻子張永成已與他天人永隔。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沒有家人的陪伴,葉問在香港的日子過得一度非常苦悶。除了定期寄錢回佛山,每天教徒弟打拳之外,抽大煙又變成了葉問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兒。

一眾弟子苦苦相勸,葉問卻始終難戒煙癮。

也就在這個時期,一個14歲的香港少年拜入葉問門下。這孩子因為在街戰中吃了虧,四處打聽對手的招式,最終得知是詠春門下,一時好奇就拜葉問為師。他的名字叫李振藩,後來改叫李小龍。

當時李小龍是小有名氣的演員,他到武館時,由師兄黃淳梁指導練習。黃一見到李小龍,就認為他堅持不了多久。果然一個多星期後,李小龍就對枯燥乏味的扎馬步和單式操練不耐煩了,不辭而別。

奇怪的是,半個月後,李小龍又回來了。原來幾天前他在外邊跟人比武,一交手就被對方打得暈頭轉向,情急之下,李小龍掄出了剛學到的詠春“日字連環衝拳”,居然一下子反敗為勝。

這下,他才認識到了詠春拳的厲害。此後全身心投入,日夜苦練,甚至在街上走路的時候也是邊打拳邊走。

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旁人一般人注意不到,葉問卻看得清楚。他還跟李小龍開完玩笑:“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叮囑他低調行事,切忌好勇鬥狠,爭強好勝。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年少氣盛的李小龍哪裏聽得進去,當時答應,轉臉就忘在腦後。沒想到葉問的玩笑“一語成讖”。1973年,李小龍在香港離奇去世,死時只有33歲。

李小龍跟隨葉問學了6年詠春,之後移民美國。雖然沒能學完所有拳法。但這段光景為他日後武藝大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後來,李小龍還鑽研過不少其他拳法:螳螂拳、洪拳、白鶴拳等等,甚至包括西洋拳,經歷大小比鬥挑戰無數場。最終把這些心得全部融會貫通,創立“截拳道”,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

成功後的李小龍依然難忘詠春,他曾親訪葉問,想以一間樓宇為代價,請葉問示範全部木人樁法,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學習。葉問當場拒絕,他堅持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就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對徒弟不能厚此薄彼。葉問的態度,讓其他詠春弟子深受感動。

再回到抽大煙的消沉葉問。1960年,葉問的妻子張永成於佛山病逝。兩年後,葉準及葉正赴港尋父。葉問見到親生兒子,百感交集,終於下定決心戒掉鴉片,全力研習推廣詠春拳術。

此後,詠春拳迎來了發揚光大的鼎盛時期。

1966年,“詠春體育會”成立,這個協會將所有習練詠春拳的愛好者集結起來,一起組織詠春拳術比賽暨表演大會,葉問的表演讓年輕人們大飽眼福。他們還編訂了一套考試及升級機制,讓詠春拳有了類似段位制的等級劃分。後來更成立了國際詠春總會,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將拳館開到了世界各地。

1972年12月,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

如今,詠春拳雖然未被列入國家標準套路,卻以全球200多萬練習者,穩居中國武術第二大拳種(第一是太極拳)。

縱觀葉問的一生,如同《一代宗師》裏所言,歷經光緒、宣統、民國、北伐、抗日、內戰、解放,可説是大起大落,悲歡離合。雖然也曾矮檐低頭,甚至沾染惡習,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不墜風骨,堅持氣節,瑕不掩瑜。晚年,更令詠春一派自他而起,走向興盛。雖然不像電影裏那般壯烈傳奇,終究也當得起世人尊聲:一代宗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20 字。

轉載請註明: 葉問:矮富帥,癮君子,收妓女税,從未與日寇打擂,仍是一代宗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