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是統治者為了延續皇室血統而建立的制度。通常情況下,嫡長子擁有繼承皇位的優先權利。但萬事總有例外,一些皇帝為了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會把權柄首先交到他的父親手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做父親的就會因為兒子受寵而率先坐上皇位。
君王選擇儲君,往往需要根據嫡長子繼承製來確定。這一制度最早由西周的周公創建的,後來,成為歷代皇位承襲的基本原則。除了嫡長子繼承製之外,帝王也會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打破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在主觀上確定一個皇位的繼承人。
此時,一羣被稱作皇孫或王孫的人,往往就在皇位承襲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現這種現象的緣由,是因為:帝王特別寵愛某個皇孫或王孫,所以,就愛屋及烏將皇位傳給了這位皇孫的父親,以便於讓自己的孫子將來繼承大統。
而這位生下皇孫的皇子,也算是佔了兒子的光。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登上皇位的帝王有很多,諸如:西周的先君王季、晉朝的惠帝、明仁宗以及雍正皇帝。
第一位:西周先君王季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鼎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建立,定都成周,共傳位三十二代三十七王,歷經七百多年。在周朝建立之前,先君太王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二子仲雍以及幼子季歷。
而這個小兒子季歷,就為太王生下了一個名為姬昌的“好聖孫”。相傳,周朝的太王特別寵愛孫子姬昌,所以,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即:越過太伯與仲雍,將皇位直接傳給小兒子季歷,以便孫子姬昌能夠順利繼位。
司馬光在《稽古錄》中就曾記載道:“昌有盛德··· ···古公(亶父)知其必興周家,欲立季歷以傳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竄於句吳以讓季歷。太伯猶服端委,仲雍遂從夷俗,斷髮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歷立,是為王季··· ···王季薨,昌立,是為文王。”
由此可見,季歷得到皇位,完全歸功於兩位兄長的讓賢。
為了能夠確保姬昌順利得到皇位,太伯及仲雍都自願前往蠻荒之地,過野蠻人的日子。太王去世之後,季歷順利的接管了周朝。後來,他也將姬昌立為了儲君,而姬昌繼位之後,也沒有辜負太王的期望,他厲精為治,一舉蜕變為奠定西周基業的最偉大帝王之一。
第二位:晉朝惠帝
司馬炎承襲了祖輩的大業,創建了西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為,司馬炎將皇權交給了痴兒司馬衷,最終,引發天下打亂。這一亂象不僅導致皇室成員之間的相互廝殺,更有大量的外族伺機入侵中原,而晉王朝也最終在戰亂中滅亡了。
其實,司馬衷的愚鈍,晉武帝早就知道。當時的大臣都規勸他改立太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采納。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有兩個致命原因:
首先,司馬衷擁有先天的皇位繼承優勢——他是司馬炎的嫡長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
雖然,司馬衷生性愚鈍,但是,他與宮女謝氏所生的兒子司馬通卻聰慧過人。晉武帝十分喜愛這個皇孫,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曾有人説:“廣陵之地有天子氣,未來會出一位天子。”晉武帝對此深信不疑。於是,他就把司馬遹封為了廣陵王。
由此看出,晉武帝是把司馬遹當作“皇太孫”了。
但是,這個“皇太孫”最終也未得善終。他自幼聰慧,有其高祖父司馬懿之風,但長大後,不修德業,性剛且奢侈殘暴,於宮中擺攤切肉賣酒,並在西園銷售雜貨,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術,忌諱頗多。皇后賈南風以其非己出,性情暴虐,恐即位後自己地位難保,便與賈謐等設計謀害,誣陷司馬遹謀反,囚於金墉城,後徙許昌宮,派黃門孫慮將其殺害,時年二十三歲。
第三位:明仁宗朱高熾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身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在經此一役之後,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了皇太子,即:明朝皇權的繼承人。
一般來説,由王世子成為皇太子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卻是朱棣冥思苦想之後,才做出的決定。因為,朱棣對這個太子並不滿意,根據《明史》的記述:朱高熾身形肥胖,而且,腿部還有殘疾,所以,走路都不太利索。
朱棣認為:朱高熾作為皇室成員,形象不過關,所以,怕他將來成為帝王后,會損壞明朝的形象。此外,朱棣更偏愛二子朱高煦,因為,這個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大功,且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也曾許諾,將皇位傳給他。
就在朱棣左右為難的時候,大臣謝縉説了一個詞,使朱棣決定立朱高熾為儲君,這個詞就是“好聖孫”。《明史·謝縉傳》中講到了這段內容:“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由此可見,朱棣願意將皇位傳給朱高熾,主要是因為他生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此人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棣將繼承明朝大業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這位皇孫身上,甚至,為了順利將皇位傳給“好聖孫”,朱棣就移愛朱高熾。而朱高熾也算父憑子貴,最終,被立為了皇儲。
第四位:清世宗胤稹
關於胤禛被立儲君之事,史學界曾有這樣的説法,即:當初康熙皇帝,在晚年廢黜太子胤礽之後,選擇將胤禛立為嗣君,主要是因為寵愛胤禛之子弘曆的緣故。雖然,學術界對胤禛繼位一事有諸多版本的説法,但是,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康熙帝確實偏愛皇孫弘曆。
關於這一點,歷史上有兩個事例能夠佐證:
第一,康熙晚年,胤禛曾有一次邀請他到圓明園遊賞。在一行人浩浩蕩蕩抵達圓明園後,胤禛伺機將兒子弘曆介紹給了康熙帝。哪曾想,康熙皇帝見到弘曆之後,非常喜歡,立刻就命人將他帶到宮中撫養。要知道,康熙皇帝一共一百多位皇孫,其中,只有弘曆享受到了這種殊榮。
第二,康熙與胤禛等一行人在避暑山莊遊玩的時候,胤禛帶着福晉烏拉那拉氏與側福晉鈕祜祿氏一同拜見康熙。但是,康熙皇帝卻在眾人面前,獨獨誇獎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至於康熙為什麼只誇讚側福晉,究其緣由不過是因為鈕祜祿氏是弘曆的生母,而她也算是母憑子貴。
當然,康熙也沒看錯,弘曆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他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
由此可見,即使胤禛在諸皇子中出類拔萃,但是,被立為儲君,主要還是因為兒子弘曆受寵。康熙在遺囑中曾誇讚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顯然,這也是一位像周朝季歷一樣,因子得福的帝王。看來從古至今,雖然,有個好爹很重要,但是,生個好兒子也不差。
看看歷史上這些依靠兒子,奪得皇位的帝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也應了“養兒防老”,生下的兒子不僅能養老送終,還能帶來皇位,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史記·周本紀》、《晉書·卷四·帝紀四》、《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清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