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作業也有“健康碼”每週公示 有關作業太多或太少的聲音大大減少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杭州日報訊 “雙減”後,杭州中小學開始試行作業公示制度,對付作業管理這塊難啃的骨頭。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嘗試了一系列新舉措後,發現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明顯更積極了。學校校長唐宇紅還意外發現:“不論學生還是家長,有關作業太多或者太少的聲音大大減少!”

作業多還是少?要聽學生怎麼説

“雙減”文件對學生作業提出明確要求——小學每天平均作業時間控制在60分鐘以內,初中控制在90分鐘以內。老師們佈置的作業到底是多還是少呢?“調查中,十來位家長提交了反饋表,有説作業太多的,也有説作業太少的,還有初中家長説題目過難。”學校教科室主任周穎説。

面對這一情況,學校結合正在研究的《基於“作業負擔風向標”的作業公示制度的實踐研究》課題,嘗試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管理當中來。

學校給每個班的作業也設計了“健康碼”,符合標準的顯示綠碼,超出標準的顯示紅碼,低於標準的顯示黃碼。在作業“健康碼”每週公示一次的基礎上,學校在五年級和七年級兩個試點年級當中,每班選擇3名學生分別擔任“首席作業質量員”“作業負擔監察員”和“好習慣宣講員”,作為班級的“作業負擔風向標”。

周老師打開一份電子表格,裏面記錄了試點年級學生近一週的作業情況。“這次出現了新情況,七年級的這位首席作業質量員的作業平均時長超過了標準時長6分鐘。我們對此展開研究調查,希望從中找到提升教師作業佈置質量的有效信息。”

每週五,學校召集這些“風向標”學生召開圓桌會收集意見,並在下週的教工大會和年級會議上反饋給對應的老師,同時協調年級組教師對各學科作業做出統籌調整。

作業質量高不高?要聽師生共發聲

通過“作業負擔風向標”學生們的反饋,老師們更強烈地意識到,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作業分層是個好辦法。

一位八年級學生説,自從學校開設晚自習後,他在晚自習進行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就完成了所有作業。“但也有同學晚自習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訂正,導致到家後還要繼續寫作業,所以老師能分層佈置作業,那就更好了。”這位同學還建議。

在最近開展的杭州市公辦初中“提質強校”試點學校作業設計比賽中獲得二等獎的吳倩雯老師深有感觸:“佈置作業時要儘可能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學習能力強的適合實踐性作業,例如研究數學歷史,做手賬本等,而計算不足的同學可以多一些計算。”

“最後決賽時,要求老師通過1小時的準備後進行十分鐘的答辯。我的設計將基礎練習、實踐操作、閲讀以及日記等不同形式的作業進行結合,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吳老師分享道。

作業公示制度的實行倒逼老師研究作業設計。接下來,學校還計劃將這項作業公示制度推廣到全校。省教科院附校校長唐宇紅説,學校通過這樣的嘗試,推動老師重視研究作業設計,推廣大單元教學的策略,讓作業佈置更科學、精緻,最終在“雙減”的同時,實現提質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