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魏延真的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嗎?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請輸入描述

作者:格洛米

最近看到知乎裏為魏延“平反”的文章,認為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錯過了滅魏的有利時機。“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是對魏延抱有偏見,讓蜀漢錯失了大好局勢。


B站紅人

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採取“子午谷奇謀”成為無數後人爭論的焦點。

但今天小編想説,這個計策,至少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可能根本就是虛構的。老鐵們不要急,咱們心平氣和地扯一扯,也歡迎諸位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批評。

1

魏延奇謀的出處

有關魏延出奇謀,離當時最近的記載有兩處。

一個在《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意思是魏延每次跟着諸葛亮出征,都想模仿韓信,帶一萬人,跟諸葛亮走不同的道路在潼關相會。但諸葛亮不允許,魏延覺得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施展,很憂桑。可以看出,《三國志》中只是説魏延想模仿韓信,與諸葛亮異道進兵,具體怎麼走沒有説。


老版三國中的魏延

另外一條出自裴松之所引《魏略》

,其大意為:魏延跟諸葛亮説,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年輕沒用。如果讓我帶精兵五千,另外五千人帶糧草,從褒中出發,沿着秦嶺向東,再從子午谷向北,不出十天就能到長安。夏侯楙聽説我魏延來了,肯定嚇得逃走,長安城裏只剩下些文官,城中大户與城外百姓的糧食也足夠支應一段時間。

魏國派援兵還得二十多天,那會丞相您早從斜谷趕過來了,這樣咸陽以西可以一舉平定。但諸葛亮覺得太危險,不如從大輅行軍,可以輕鬆佔領隴右,因此沒有聽從魏延的計謀。


網友惡搞魏延

2

《魏略》的記載不靠譜

所謂“子午谷奇謀”這個講法最初是在《魏略》(作者是魏國郎中魚豢,原書已經佚失,內容只能從後人的引注中尋找)一書中才提及。但實際上,《魏略》中的這處記載靠不住。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這段記載本身就有多處經不住推敲。

《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中記載:“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也就是説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跟曹丕是同輩,《魏略》中也記載説他跟曹丕一起從小玩到大,因此二人年齡相差應該不大。

夏侯楙鎮守長安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曹丕四十歲駕崩後,其子曹叡於226年即位,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是在228年,這時候夏侯楙怎麼説也應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那可已經不是公子哥了,魏延卻説夏侯楙年少,

魚豢是在黑魏延不識數嗎?


▲老版三國中的夏侯楙,一臉紈絝像

《魏略》中另有一處説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可能此人確實缺少軍事才能,但他再沒用,也不至於守着堅城被這區區一萬人嚇跑吧?何況當時還有曹真與他共同守衞關中,諸葛亮前兩次北伐中,曹真都擊退過蜀軍。魏延也應該瞭解他面對的敵人,但是卻只提到夏侯楙,這就有點讓人不太相信了。

魏延説自己帶領一萬人從褒中出發,在秦嶺山區裏走,再進入子午谷奇襲長安,只需要十天。

但實際上僅從褒中到子午谷之間的山路就有五六百里,且路況不良行走不便(不然也沒必要開闢這些古道了),而子午谷全長七百餘里,也是道狹難行,就算魏延從半道切入,他總共要走的山路也少不了八百里。


▲秦嶺周邊古道圖

筆者以前也在子午谷逛過,現在子午谷北側谷口修了旅遊景點和盤山公路,但公路也非常狹窄。如果要走山路,只有緊貼山坡切出來的窄路,最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過;而河流本身深淺不一,與兩側的石灘交錯混雜,大規模軍團和後勤部隊也是很難從河谷行進的,而且當年的情況只會更糟糕。

這種路況,還要帶着運輸部隊,十天的時間根本不夠。


▲子午谷的山貌

當然有讀者要説了,當時

子午谷是有棧道的啊

。但即便如此,魏延的提法也不靠譜。一方面,棧道只有子午道、褒斜道這樣開闢出來的道路才有可能有,魏延提出要沿着秦嶺山路向東走插入子午谷,這段東西向的山路能有棧道嗎?棧道不是那麼好修的,不管是堅持走山路,還是臨時伐木開路,都會浪費大量時間。


▲子午古棧道遺蹟

另一方面,當時也不缺子午谷行軍的失敗戰例,

如曹真、張郃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從子午谷侵漢中,就是因為下雨導致棧道斷絕耽擱了三十天,最後只得退兵。秦嶺山脈植被茂盛,天氣多變,隨時就可能大雨傾盆,古時候沒有現代天氣預報,無法準確預測秦嶺山區的天氣,遇上大雨只能怪自己倒黴。這種失敗案例説明,從子午谷進兵雖然是抄近道,但風險也很大。


▲子午谷路線圖

所以走秦嶺抄近道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要面對艱險山路、詭異天氣的多重考驗,十天走完這條路,相當不現實。魏延作戰經驗豐富,再狂也不會瞎吹這種完全不靠譜的牛皮。

綜上可以看出,《魏略》這條記載本身漏洞百出,不像是對真實事件的記錄,倒更像是不懂軍事的人杜撰的產物。

第二,從現在留存下來的資料來看,《魏略》這本書中對蜀國的記載可信度也不高。

《魏略》中雖然有許多記載非常重要,例如對大秦(即古羅馬)、邪馬台等國的記述,但是對於蜀國的記載卻是爭議頗多。

例如裏面有一處説,劉備在小沛時被曹兵擊敗,劉禪也失散於軍中,最後被人收養逃到漢中,後來蜀國一個將軍去漢中訪問,劉禪就主動上來相認,然後回國順利當上了太子。對於這個記載,裴松之根據其他記載中劉禪的生卒年月和經歷,明確否定了《魏略》的講法:“此則《魏略》之妄説,乃至二百餘言,異也!”

還有一處説劉備屯兵樊城時,諸葛亮主動上門求見,還出謀劃策,深得賞識,因此劉備“以上客禮之”。裴松之同樣不贊同,認為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裏就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因此劉備主動求見諸葛亮是明擺着的,如果已經以上客之禮相待,又何必再三顧茅廬呢? 裴松之引《魏略》也只是作參考,並不苟同其中有關蜀國的記載。


請輸入描述

可見,《魏略》這本書對蜀國的劉備、諸葛亮等人確實是不太友好,已經涉嫌造謠誹謗,給人一種故意抹黑蜀國君臣的感覺。

所以《魏略》中魏延出“子午谷奇謀”的這條記載的可信度也得打個問號,有可能是想故意表現諸葛亮不能聽從良將之言,從而將蜀國北伐失敗的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加上前面提到,其內容本身就不靠譜,那可信度就更低了。

3

魏延的偶像是韓信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三國志》中的講法。裏面提到諸葛亮每次出兵,魏延都想模仿“韓信故事”,出奇策,與諸葛亮異道相會於潼關,但是具體走哪條道,如何相互配合,沒有詳細説明。

那麼陳壽這裏説的“韓信故事”具體又是怎樣的呢?很可惜,不知道。

有關這場戰事的史料極少,早期的記載只見於《史記》,而且非常簡略:“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漢書》的記載則與《史記》的講法大同小異,沒有增加有實質意義的內容。


▲現代人根據《史記》記載,繪製的韓信反攻關中路線圖

其中的“故道”就是指陳倉道。不過從“襲”字可以看出,韓信從陳倉道進兵關中確實是出其不意。因此韓信可能是在其他幾條道路佈置了疑兵,欺騙章邯浪費兵力;或者多路齊出,互為聲援,逮住章邯的防禦漏洞,成功偷襲得手,進入關中。不過這些也都只能是猜測。

後世流行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講法,其實出自元代無名氏的戲曲《暗度陳倉》

,明代也出現了《韓元帥暗度陳倉》這樣的戲曲,都屬於後人的想象,不能直接作為信史。現在褒斜道口還有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立的“新建樊河鐵索橋碑”,其實都是明清時人附會的產物,也不能直接相信。


▲後世想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有關韓信反攻關中的記載,除了《史記》和《漢書》,離當時最近的史料是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撰寫的《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碑文,原碑現藏於漢中博物館,裏面有一句話:“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其中“散”就是大散關,是出陳倉道的關口,在今天寶雞西南。

經由子午道,出了陳倉道的大散關,這句話説的真是有點亂。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曖昧的講法,可能是想表明韓信從子午道和陳倉道同時出兵攻入關中。

這個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那時褒斜道和儻駱道還沒有開闢為官道,十分難行,不適合大兵團行進,子午道情況還好一些,當然前文也説了,還是有風險的。


▲漢代褒斜道路線圖

但有一點我們還是要注意,這條記載出現在東漢末年,距離秦末漢初已經過去了接近四百年,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説清的內容,四百年後的人卻越説越明白,他們的講法真的可信嗎?會不會也是由於歷史的殘缺而自發進行的想象?

這一點我們也無法完全肯定。退一萬步講,就算韓信真的是通過子午谷、陳倉道兩路進軍,他的具體作戰方式我們現在也無從知曉,而魏延作為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也不會提出這樣漏洞百出的所謂“奇謀”。

通過韓信反攻關中的這個例子,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歷史有時確實是非常模糊的,越是關鍵的內容反而越容易被人忽視或者有意省略。

在歷史失語的情況下,後人就難免希望通過想象來彌補這種不足,

假的東西越傳越廣,反而成了“真的”,而真實的歷史早已在滄海桑田般的變遷中,難尋蹤影。

4

難解的謎團

其實,在當時人都不能詳細瞭解韓信戰術的背景下,

《三國志》的模糊記載反而比《魏略》中的妄言真實得多。

因為從結果來看,魏延這條計策是沒有被諸葛亮認可執行的,怎麼着也算是軍事機密了,其中的細節怎麼可能流傳出去,還被魏國人記錄地這麼清楚?如果真的流傳出來了,陳壽也就沒必要説的這麼模糊了吧。所以不管怎麼説,《魏略》中的講法都靠不住啊。

總的來看,魏延“子午谷奇謀”中的講法本身有太多漏洞,不像是他這種戰術高手提出來的,更像是外行的杜撰;陳壽説魏延想要模仿韓信,其具體記載也是語焉不詳,而韓信當年的作戰方式也已經很難復原。

所以,魏延想要出奇策取關中,是真;但是具體怎麼打,奇在哪裏,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子午谷奇謀”這麼圖森破。

他的戰術和構想應該更復雜而且更可靠,只不過和諸葛亮的作戰風格與戰略規劃不一致,因此沒有被採納。


▲諸葛亮歷次北伐以及後人猜想的魏延子午谷奇策路線圖

至於諸葛亮走祁山道平取隴右為上,還是魏延出奇策襲取長安為上,這個問題也不好評價,可以説是各有千秋。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先從祁山道進兵攻取隴右,可以將這一曹魏之前疏於防守的地區據為己有,使其成為進攻的戰略基地,

這也是一種比較長遠的戰略規劃。

而魏延想先襲取長安,此後也可以再以長安為根基掃蕩雍、涼,其實也不失為上策,而且簡單粗暴,省時省力。

但是還是那句話,歷史不能假設,人家魏延生前都沒想過造諸葛亮的反,現代人又何必非得把他倆塑造成對立面,自覺找隊站,徒增煩惱呢。

參考文獻:

[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3]李開元,《楚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4]李殿元,子午谷計謀縱橫談.史壇縱論,2007(1)

[5]張崇琛,諸葛亮為何不納魏延之計.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