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三國·談天説地·第271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諸葛亮,字孔明,他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之一,也是劉備勢力發展的規劃者。不過術業有專攻,終劉備一世,他都幾乎沒有單獨領兵,成為一方統帥。到了劉備去世之後,他才先平定了南中叛亂,又五度率軍北伐,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及“推演八陣圖,鹹得其要”的成果。拋開其他不談,單説北伐一事。他一直懷有北定中原的理想,併為此而奮鬥,一直到病逝於五丈原。説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他如此執著於此事,為什麼臨終前沒有將魏延選定為接班人,反而讓姜維繼承了他的衣缽呢?
要知道,魏延是荊州人氏,在入川之前戰便已投奔了劉備,而且表現非常卓越——先是屢立功勳,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之後一躍成為了漢中太守。由此,我們不難得知,魏延資歷較深,能力也有過人之外,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有魄力,曾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對北伐也非常執著,曾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直言:“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司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死廢天下之事邪?”
反觀姜維,僅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收服的降將,可信度和資歷都不及魏延,在諸葛亮生前,他也沒有什麼出彩的戰績,根本無法與戰功赫赫的魏延相提並論。那麼為什麼最終成為諸葛亮接班人的人是他而非魏延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諸葛亮與魏延的北伐理念不和
諸葛亮和魏延雖然都有北定中原的決心,但是諸葛亮的北伐建立在求穩的基礎上,他不敢也不能拿整個蜀漢去賭。可是魏延不一樣,魏延雖然更有魄力,卻也敢於犯險,如果依他之見,蜀漢入主中原的機會更大,卻也很容易迅速滅亡。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雖然倚重他的驍勇,卻不採納他的謀略,更不敢讓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二、姜維的用兵理念符合諸葛亮的心思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雖然不任人唯親,但是想要得到他的重用,必須得到他的認可,例如曾“好論軍計”的馬謖。姜維也是一個受到他認可的人,《三國志·姜維傳》記載,諸葛亮曾在寫給蔣琬等人的書信中提到,“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並稱贊姜維為“涼州上士也”。姜維既然能夠得到他的認可,自然在用兵理念等事務上,與他的想法一致,成為他的接班人,理所當然。
三、諸葛亮害怕皇權受到威脅
蜀漢的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魏延成為了軍方第一人,而且此人剛愎自用,且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再加上他驍勇善戰,善養士卒,一旦萌生反心,恐怕無人能制。而姜維不一樣,姜維只是一個降將,就算心懷不軌,也很難找到支持者,不會對蜀漢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
四、他不想蜀漢窮兵黷武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諸葛亮如此選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想讓蜀漢窮兵黷武。畢竟自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7年的時間裏他出兵五次,已經對蜀漢的士卒和戰略物資造成了極大的消耗,接下來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如果他選擇魏延做接班人,卻只能使蜀漢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另外,他的接班人並不直接是姜維,他與姜維之間,還有蔣琬、董允、費禕,縱使姜維與魏延一樣,對北伐充滿了執念,他想率軍出征,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攀上高位,不像魏延一樣毫無阻攔。這一點從“(姜維)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的記載,便可以看出。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一生以北定中原為目標,臨終前卻沒有將這一事業,託付給同樣抱有此志的魏延,反而選擇了降將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而他的出發點,則是為了保護蜀漢的根基,避免蜀漢因伐魏而亡。只可惜他機關算盡,蜀漢卻還是沒有逃脱窮兵黷武的結局。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