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紫禁城它是明清兩朝中國的統治中樞,於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更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留存不多的古建築的代表,也是世界現存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木質古建築之一。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極其壯觀。眾所周知,故宮很大,房間很多,但是真正對遊客開放的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因此故宮也有許多廣為人知的傳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故宮裏的一個未解之謎。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我們平時去故宮玩兒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注意到隆宗門這個地方,這個大殿和隔壁的太和殿想必顯得不是很起眼,但是它的匾額上有個射出的箭頭不知道你們看到沒?現在我們如果要去故宮玩兒的話,可以注意一下, 還是可以看到這個箭頭的,那麼為什麼為皇宮裏邊兒這麼重要的地方會有箭頭呢?這件事情説來就長遠了, 得從200年前説起!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嘉慶皇帝作為滿族人,天生善騎射,所以每年都會舉行一個超大規模的狩獵活動。1813年8月,嘉慶皇帝一行就前往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進行行獵。由於宮中很多人都隨皇上出去狩獵,多以此時京城空虛,而當時北京的天理教頭目林清看到了機會,於是在10月8日,天理教徒集結了200餘人正式發動了對紫禁城的攻擊。兵分兩路,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並且在和幾個在故宮裏的太監接頭後順利的進入了西華門。
而進攻東華門的起義軍因為一些意外,在關閉大門之前只衝進入了5人,而東華門那些卧底太監看到只有這麼幾個人之後慌了。因為怕泄露自己,所以這些人就倒打一耙,賊喊捉賊,臨陣倒戈喊來其他太監將這五人亂棍打死。而西華門衝進來的60多人悶頭闖進內務府一頓搶砸,殺了尚衣監(其實就是個裁縫),順路洗劫了文穎館,殺了一些小編(小編在此表示心疼),等跑到距離太和殿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大門已經關閉了。
因此,沒過多久這些意圖謀反的農民起義軍就被鎮壓了。因為這件事情,整個宮裏都人心惶惶,所以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於是同時,嘉慶皇帝還説明,不允許任何人把牌匾上的箭頭拔下來,説是要以這件事為警醒,市場看着就會有所警惕。於是這支箭頭就安然無恙的到了現在,也算是一隻帶有神秘色彩的箭頭了!
後來周恩來總理也曾指示由郭沫若組織專人編寫《故宮簡介》。《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革命農民在河南、山東、北京等地發動了反對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京郊的一支農民軍殺進了皇宮,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現在隆宗門匾額上還保存着一支當年他們射向階級敵人的箭頭,這是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遺蹟。”
故宮不僅是北京的中心,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豐富內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的象徵。同時,故宮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時國家的政治中心、封建權力的中樞所在地,是歷史的縮影。中國歷史的博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有着世界前列的修史傳統,從那些泛黃的的照片或者那些難以摸索清楚的故事或者史料中,可以考證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畫面和過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1 字。

轉載請註明: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為何宮殿牌匾上有一支箭,200年都沒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