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丁坦克是英國二戰產量最高的坦克。不過英國人只從1941年使用到了1943年上半年。真正大規模並且長時間使用(直到戰爭結束)的卻是蘇聯人。接近總產量一半的瓦倫丁坦克來到了蘇聯並且在各個部隊中活躍着。它們在1941年的莫斯科之戰中首次亮相,有些直到戰爭結束後還在服役。瓦倫丁也是少數幾種接受大規模改裝的外國坦克。
蘇聯人在認真分析了英國現有的坦克之後,非常堅決地拒絕了巡洋坦克系列。瓦倫丁坦克因為其低矮的外形配合厚重的裝甲被蘇聯人看中,但實際到貨之後才發現由於英國人糟糕的運輸管理,所有的坦克都缺乏彈藥,有些坦克運抵時甚至連火炮都沒有。這實在不能稱之為戰爭兵器,與廢鐵幾乎沒有兩樣。更別提這批坦克還是處於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9月30日之間的“預借租賃”("Pre Lend-lease")階段,都是用真金白銀換回來的(PQ-1返程的時候載有蘇聯用於支付的黃金)。
第一部分:武器改裝
紅軍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總局(GABTU)顯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態,他們一邊聯繫英國方面督促其保證供貨質量,一方面將改裝的任務交給了格拉賓少將(Major-General V.G. Grabin)領導的92號工廠(Factory #92)。生產編號27526的瓦倫丁II坦克也被撥給了92號工廠。穆拉耶夫(P.F. Muravyev)負責該項目。在經過測量和討論後,工廠決定使用國產的45mm 20-K型主炮來替換英國的40mm 兩磅炮(2-pounder)。為了儘可能簡化工序,車體部分和炮塔內部將保持原樣,只對火炮,並列機槍和炮盾機構進行改裝。原有的兩磅炮和BESA機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5mm火炮和DT機槍。50mm煙霧彈發射器也被保留。根據喀山試車場的表現和之後部隊的反饋,瓦倫丁內陷式的原廠炮盾在遭到穿甲彈射擊時,無法有效彈開炮彈,顯得尤其脆弱。92號工廠根據國內坦克的設計經驗設計了新的炮盾,提升了炮塔正面的防禦力。方向機和高低機把手也進行了修改,更小的體積增大了炮塔內的空間。彈藥攜帶量從59發增加到了91發。這套新炮架被命名為F-95炮架。至於換下來的兩磅炮就被送去維修基地當備件,BESA機槍就扔給步兵去用。好處不僅是能夠使用國產件,維護方便,更是可以通用45mm的HE彈藥,解決了新坦克無法對付步兵的問題。
但是之後這項改裝就迅速被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總局叫停。具體原因可以在GABTU負責人Fedorenko中將向L.P. Beriya的報告中找到——“92號工廠的總設計師,技術部隊少將格拉賓同志將國產武器裝進了兩款英國坦克,馬蒂爾達和瓦倫丁。在瓦倫丁上,我們安裝了45mm主炮和DT機槍來替代40mm主炮和BESA機槍。試驗車在高爾基進行了測試,然後送去了莫斯科。根據個人觀察和對材料的實驗,我得出結論:出於以下原因,不應該對英國坦克進行改裝:......瓦倫丁坦克,其安裝的40mm主炮穿甲能力與國產45mm主炮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合理地保留原本的武裝,從而節省了國產主炮的數量。”實際上在41年至42年,蘇聯紅軍處於坦克炮短缺的狀態,同時也分不出人力來進行坦克的改裝工作。上一篇文章裏提到的英國駐蘇聯軍事代表團的努力解決了瓦倫丁坦克供應中的配件問題,不過缺乏高爆彈藥的情況並沒有辦法解決,畢竟英國人1944年才開始製造兩磅炮的高爆彈。蘇聯人在1942年嘗試使用40mm博福斯的高爆彈來進行改造,計劃已經進入試驗階段但是沒有投產。與此同時在世界另一端的澳大利亞也進行了同樣的改造並在1943年1月開始使用。而英國人自己則在44年才開始製造兩磅炮適用的高爆彈。
第二部分:裝甲改進
如果説對坦克進行重新武裝是實驗性的操作,那麼關於裝甲的改進就是普遍的行為了。例如,在1941年12月12日抵達蘇聯,並於16日抵達加里寧前線的171獨立坦克營中的瓦倫丁坦克就在車體和炮塔前部加裝了額外的裝甲,並且這些裝甲上也確實留下了彈痕。雖然在1945年瓦倫丁坦克被送到庫賓卡坦克試驗場的時候是否還會做這些彈道實驗是很有疑問的,一張日期為1943年的照片還是為我們表明了瓦倫丁在前線裝甲強化的方案。它們的車體前部貼上了額外的30mm裝甲板,並且在炮塔座圈前貼上了一圈裝甲用於防護破片。
紅軍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總局的往來信函中從沒出現過關於瓦倫丁坦克附加裝甲的內容。所以瓦倫丁的裝甲改進方案應該是在基層部隊中進行的非正式改造。瓦倫丁坦克的裝甲改進和德軍在1942年春天開始使用的牽引式(Pak 40)和車載式(KwK 40 / StuK 40)75mm炮直接相關。在這些火炮面前,瓦倫丁60mm的前裝甲顯得非常脆弱,如果在車體前部加上額外的30mm裝甲,則會大大提高坦克被彈後的生存率。
由於這些工作是在各部隊中臨時進行的,所以裝甲改裝樣式也各不相同。在車體前部貼上裝甲板是很常見的,不過具體厚度則會根據部隊手頭擁有的材料而各有不同。像前文提到的在炮塔座圈附近加裝保護裝甲的改裝則較為少見。早期型和後期型的瓦倫丁坦克都加裝了附加裝甲,改裝完畢的MK IX型正面防禦力甚至接近KV坦克。附加裝甲的質量相對較小,不會影響到坦克的機動性。
紅軍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總局的官方文件中唯一跟此類附加裝甲的文件是發明部的一份記錄。日期為1942年11月10日,技術助理寫給第167坦克旅主官亞歷山大·格里戈裏耶維奇·阿拉諾維奇(Aleksandr Grigorievich Aranovich)一封信。信的標題就直接表明了其內容——MK3型坦克的附加裝甲(注意,此處的MK3並不是指瓦倫丁MKIII型,而是瓦倫丁系列坦克的代號,在一些初期的貨運文件中使用MK2的代號,而在後期則有着MK3/4的代號,而具體指代的瓦倫丁型號要進行再次甄別,代號和具體型號之間沒有聯繫)。“來自西南,斯大林格勒以及頓河前線方向的戰鬥經驗表明瓦倫丁坦克在下列地方需要加裝附加裝甲:1.首上的垂直面非常容易被75mm火炮從遠距離擊穿,應該安裝傾斜佈置的裝甲板提高防禦能力(參考藍圖)。2.首下的垂直面也是正面需要強化的地方,也應採取同樣的措施予以加強。3.坦克最薄弱的部位是炮塔座圈,座圈旋轉結構極易受損進而導致炮塔卡死。對從戰場上回收的受損坦克進行調查後表面,敵方會優先打擊此結構以讓坦克失去作戰能力。有必要使用裝甲板和橡膠內襯將炮塔座圈保護起來,彈開來襲的彈頭。”
使用傾斜附加裝甲的方案
工程少校出身的阿拉諾維奇採納了這個建議,他親自從戰場上找回了三輛瓦倫丁MK II和一輛T-70進行了上述改裝。車輛在為期一天的改裝完畢後立刻被投入戰場。為此阿拉諾維奇被授予紅星勳章。
方案中提到的炮塔座圈防護
該方案是所有方案中裝甲最厚,設計最好的。正面裝甲有足足105mm厚,並且還有着一定的傾角。保護炮塔座圈也是相當有利的設計。但是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總局拒絕了這個方案,他們簡單的以不能增加坦克重量的理由否決了。
正式版本的附加裝甲設計可能止步於此了,因為這份文件僅僅只是保存在發明部的檔案庫中,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阿拉諾維奇在附帶的備忘錄中表示,他所在的部隊仍堅持使用了三輛進行了這種改造的瓦倫丁坦克(也許就是他從戰場上找回來的三輛瓦倫丁),並且在多次戰鬥中,附加裝甲都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阿拉諾維奇本人也值得一敍,他於1913年5月31日出生在烏克蘭的梅利托波爾(Melitopol)。1928年,他畢業於德國殖民地利希特瑙(Lichtenau)的德語學校。他接着進入哈爾科夫的一個工程部門學習,畢業後被送到莫斯科的斯大林裝甲兵學院。他在1941年以上尉身份畢業。他先以副技術主官後以坦克旅主官的身份參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方向的戰鬥,之後則是布達佩斯和維也納。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德語,甚至於參加了數次敵後偵察任務。他共獲得四枚衞國戰爭勳章和一枚紅星勳章。
第三部分:坦克再就業
1944年夏天,位於巴庫(Baku)的主要負責英美車輛維修的12號維修工廠被轉移到了薩拉托夫(Saratov)。除了配屬的外國坦克外,工廠還保留了12輛T-26和一輛BA-10。兩輛T-26之後被改裝成拖拉機以供使用。一份1944年8月的報告提到了瓦倫丁底盤的拖拉機。雖然12號工廠自身沒有任何報告指出其對瓦倫丁坦克進行過這類型的改裝,但是莫斯科的82號工廠對瓦倫丁坦克(MK III底盤)進行了此類改造。在1945年4月,6月,11月分別進行了2/11/7輛改造。據説還有5輛坦克可以進行拖拉機的改造。戰後這樣的做法也很普遍,有意思的是,還有着還原Tank本來名稱,改造成移動水箱(tanks)的例子。
可以看見統計數據的最下方的瓦倫丁拖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