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衣冠制度在我國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華夏衣冠,就是説衣服和帽子的制度。衣冠制度幾乎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官員,這一點在歷朝官帽上就可以看出來了,民間常以“烏紗帽”指代官員,就可以看出帽子對官員的重要性。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不過,我們電視劇上所看到的“烏紗帽”好像都是

帶着兩個小翅膀的

,那麼歷朝官帽都是怎樣的呢?

烏紗帽的起源

據説我國第一頂烏紗帽是在東晉成帝時期發明出來的,然而關於這點正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不過要説是東晉時期發明的,我想還是有一定説服力的,原因無他,都説“魏晉風流”,魏晉時期的人也是有着高水平的時尚審美能力的。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相傳在東晉南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做王休仁的“時裝設計師”,設計出了第一款烏紗帽,此人在當時應該是掌握了裁縫技術那類的人員。要知道魏晉這一時期的人是非常追求時尚又喜歡出風頭的,就好比那羣放到現代社會都算是狂放派的竹林七賢,以及薄紗透明款式的魏晉女式漢服,就可以一窺那個時候人們的精神面貌,那麼,一位當時的裁縫追求起了時尚,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自己戴,那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扎而起

,自此,中國第一頂烏紗帽就此誕生。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帽子在大街上風流倜儻大搖大擺地招搖過市,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和注目,看到這樣一款新奇的帽子,走在時尚潮流前頭的魏晉人士不能輸!於是這款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的最新時尚帽子成了一時風尚,就此流行開來。

這個典故可以在《宋書·五行志一》一書中找到記載,“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説明了烏紗帽最開始完全是民間的便帽,是從民間先流傳開來的。

歷朝官帽發展

烏紗帽第一次正式被定為官帽,是在隋朝隋煬帝時期。

大概是烏紗帽也十分符合楊廣的審美,在楊廣上台後,就把他定為官帽,烏紗帽在整個朝野風靡一時,楊廣還將烏紗帽按官員按級別劃分,規定什麼級別的官員戴其相應級別的烏紗帽。

隋朝朝廷中以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來區分官職大小:一品九塊,二品八塊以次類推,六品以下則不準裝飾玉塊。但是由於隋朝的短命,這種冕服制度很快就被“沉沒”了。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烏紗帽真正開始在全社會中風靡,始於唐朝,在唐朝成為了除了幞頭外第二種官民都喜歡的頭飾,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記載,“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當官的喜歡戴、文人墨客喜歡戴、落魄之人也要戴、底層老百姓也喜歡戴。這説明,烏紗帽在唐朝仍然屬於便服之列。有李白之詩為證: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籬。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烏紗帽在唐朝盛行,但卻不是特定的官帽。

烏紗帽的翅膀

宋朝時期,烏紗帽依然風行,而且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讚賞,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同時和唐朝一樣,也沒有規定只有官員能戴,也沒有分級,也是天下官民皆可以戴的頭飾。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我們現在在電視中經常看到的長翅膀的烏紗帽,其實就是從宋朝開始的,而且背後的故事還蠻有趣:

宋朝文人地位很高,太祖登基後,上朝時相比唐朝也只是撤掉椅子,臣子上朝改坐為站,但是趙匡胤卻發現了一個讓他很難受的情況,就是在他上朝時發現底下的臣子經常喜歡竊竊私語,他認為:不保證裏面沒有人在説自己的壞話!於是趙匡胤非常生氣,但作為宋朝皇帝又不能在朝堂之上公然痛罵大臣。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後來,為防止上朝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毫無嚴肅性,趙匡胤想了一個辦法:在官員烏紗帽後面的兩邊各加上一條一尺來長的橫直長翅,這樣就讓官員轉頭不方便,只要官員腦袋一動,上面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從此大臣上朝,就很難看到朝臣前後左右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的情況出現了。

後來他傳旨這種帽子只須在朝堂等正式場合佩戴,平常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人來人往行走極不方便。元朝時期北方的蒙古人並不干涉漢人的服飾習慣,所以烏紗帽在元朝仍然是比較常見的。

明朝時期後朱元璋為了正統性大力復興漢服衣冠制度,就把宋朝朝廷上帶翅膀的烏紗帽給繼承了下來,並正式把烏紗帽設定為官員限定款,士民不得戴,從此烏紗帽成為了官員的代稱。不過明朝烏紗帽背後的翅膀卻並失去了它宋朝時期的功能性,而只是成為了一種裝飾品,變得寬而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9 字。

轉載請註明: 宋太祖上朝,大臣老是交頭接耳,想了一個辦法讓大臣“閉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