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現在聽到這個名詞大家都會認為是行政區劃名稱,那“省”是什麼時候正式作為行政區劃的呢?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答錯——是在民國時期!
有些人可能會驚訝,“行省制度”不是從元朝開始的嗎?沒錯,但元朝那是叫“行省”,“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這“省”一開始其實是機構名,和現在某某部,某某司是一樣的;元朝在“省”前面加個“行”字,表示這是中央往地方的派出機構。
而且還有一個冷知識大家可能更不知道!嚴格意義來説明朝和清朝都沒有省!明太祖為了中央集權在明朝初年就廢除了行省制,將行省改成了布政使司,同時還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利用這三司來分權;清朝的正式行政區劃其實也是布政使司,也沒有省。
那後來什麼“新疆建省”,“台灣建省”是怎麼回事?其實清朝設置了巡撫就標誌建了省。
但大家可能覺得不對啊,古代的一些書籍之類的出現“省”也很常見啊,那其實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説法,民間和官方公文為了方便,通常都將布政使司簡稱為“省”,説“省”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一直到了民國時期,“省”才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
比如説到明朝的領土,大家通常都聽過一個詞“兩京十三省”。
這指的就是明朝的核心領土(漢族居住地區)的行政區劃,“兩京”是什麼呢?並不是指兩個“京城”,而是兩個直隸,明朝首都一開始是南京,所以在南京周邊設置了直屬中央的“南直隸”地區;後來遷都北京後又有了“北直隸”地區,但遷都後南京還保留了陪都的地位,所以南直隸也沒有廢除。
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加上天津,南直隸則是現在的安徽,江蘇兩省加上上海市全境。
十三布政使司呢?這是明朝設置的十三個省級行政區,共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
這其實就相當於現在中國除了邊疆地區(新疆,西藏,內蒙古和東北除遼寧外)外的內地全部地區了,注意,明朝的陝西是包括了甘肅和寧夏的,而湖廣則包括湖南湖北兩省,四川包括了重慶。
南北兩直隸,加上十三個布政使司,十五塊,可是,明朝的地圖啊,如果不算羈縻地區的話,通常只有十六塊的。
就像上圖,你仔細數數,説是“兩京十三省”全圖,但是卻有十六塊。
那這就奇怪了,怎麼多了一塊?你仔細看看,在上圖的山東和遼寧的地區是同一個顏色,這就是關鍵。
在明朝,山東和遼寧是有同一個布政使司管轄的——全稱是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那麼,是不是説山東和遼寧在明朝就是一個省呢?那這個問題就複雜了,可以説是,因為山東布政使司下面管了這麼幾片地方,六府八十九縣:濟南府,青州府,萊州府,東昌府,兗州府,登州府。但是還有一個遼東都司!
那這個問題就有些奇怪了,剛剛上文説了,朱元璋廢除了“行省制”,將“行省”改成了“三司”,那山東應該是有一個山東都司(山東都指揮使司)才對啊,這沒錯,山東確實有一個山東都指揮使司。
但是!山東除了山東都指揮使司外,還有一個遼東都指揮使司!
明朝的都指揮使司和布政使司不是一一對應的!明朝有十三個布政使司,但是都指揮使司是有十六個的!
有十三個是和布政使司一一對應,那還有三個呢?還有3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
這是個什麼情況?萬全都司是1430年宣府鎮總兵譚廣(1363~1444年)請求設立的,“請置都指揮使司,分直隸及山西等處衞隸之。”。大寧都司是1387年設立的,範圍在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
而遼東都司呢?就是現在的遼寧省東部了。
為什麼會多出這三個都司呢?因為這三個地方屬於邊防要地啊,都指揮使司是管理軍事的,這些邊防要地自然要加強軍事機構的設立了。
那地圖上為什麼不顯示出來呢?因為大寧都司和萬全都司是隸屬北直隸的,所以在大地圖上沒必要畫出來,不過有些精細的圖還是畫出來了,比如上圖,而遼東都司不一樣,遼東都司是歸山東布政使司管理的,隔了一個海,所以看着像兩塊。
當然,“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僅僅是明朝的核心領土,明朝除了這些都司外還有些別的都司,比如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北部),烏斯藏都司(管理西藏),朵甘都司(管理對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區東部和青海省西南部),不過這些都司和上述的那十六都司性質不一樣。這本質是一種羈縻統治的機構,這些都司的領導通常是當地的酋長土官或僧侶,而不是朝廷派出的流官。
對了,尤其説一下越南,明朝在1407——1427年這段時間的布政使司不止有十三個,而是有十四個,因為永樂大帝滅了越南之後將其吞併,設置了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不過因為當地人不斷反抗,1427年,明朝軍隊被迫撤出了,這個布政使司也隨即撤銷了。
那明朝領土到底有多大呢?這其實還真不好説,因為明朝在羈縻地區的羈縻形勢多種多樣,而且變化頻繁,通常課本採用的宣德年間撤出越南之後(大致1430年左右)的領土作為鼎盛 時期的領土,如上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