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現有的史書對元代軍隊的兵員體制與編制系統記載得比較簡略含混,現存的元代《軍制》記載的“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 “新附軍”等等,並不是元代軍隊的編制系統,而是元代軍隊的兵員徵集體制。
(怯薛軍)
元代軍隊中的蒙古軍,以蒙古人為主體。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籤為軍。有事則空營帳而出,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這些蒙古軍人要自備武器、馬匹,只要有任務,便徵發作戰需用的物資,包括旗幟、馬釘、繩索等等,並按照出徵的規模進行簽發。被簽發的軍人出征時,其手下的“驅口”和“驅丁”,也就是他們的奴隸也要隨同出征。這種辦法在元代一直沿用,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四年規定: “籤蒙古軍,每户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
元朝建立後,將哈刺魯人、欽察人、唐兀人、阿速人等民族稱為色目人,這些民族的男丁也隸屬蒙古軍籍,分編成獨立的軍隊,如唐兀軍、哈刺魯軍、兒渾軍、畏兀兒軍等等,成 為衝鋒陷陣的敢死隊。
元代也有一支名叫“色目軍”的軍隊,指的是由色目人組成的侍衞親軍。蒙古軍中籤發出徵的士兵,有時需要根據情況,長期鎮守在被蒙古人佔領的地區,這些軍人稱為"探馬赤軍"。蒙古人大多不願意遠離草原,所以在選調探馬赤軍時,往往以成為蒙古人奴隸的外族人充 任,造成了探馬赤軍中既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漢人的情況。
元朝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的探 馬赤軍,由分設在淡州、洛陽、風翔和成都的四個蒙古軍都萬户府掌管,稱作蒙古軍户。
蒙古的"漢軍"並不是南宋的降軍,而是金國的降軍。漢軍來自金朝末年出現在中原各地的 金國投降地方武裝、 降蒙的金朝正規軍、中原地區簽發的士兵,也包括早期降蒙的少數宋軍。元朝至元十年之後降蒙的宋軍被稱作“新附軍”,與“漢軍”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有所區別。
(那可兒)
對宋戰爭中投降的南宋軍隊,被稱作“新附軍”或者“南軍”,新附軍人的數量在二十萬人左右,這些人中,“堪以當軍者收系充軍,依舊例月支錢糧;不堪當軍者,官給牛具、糧食,屯田種養”。元朝在徵日本、安南、占城的幾次戰役中,都曾大量使用新附軍。所以從兵制上來説,元朝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四個系列 。
“怯薛軍”嚴格來説不是一個單獨的軍種,它只是蒙古大汗的護衞親兵。“怯薛軍”不是成吉思汗創建的,在他之前已有了怯薛軍。
蒙古汗國時,貴族領主“那顏”的親兵稱為“那可兒”,主要用來鎮壓遊牧民,參加那顏奪取牧場、牲畜和奴隸的戰爭。 早在1137年, 金國派使者就“看到合不勒汗(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同幾個那可兒疾馳着” 。俺巴孩汗在作戰中,也是“率領着他們的二十名那可兒,舉起長矛,向敵軍奔馳過去”。
在蒙古部落中,較大的部落首領都有自己的那可兒護衞。 部落首領承認那可兒們的私有財產,給其優厚的地位,那可兒對部落首領有服侍、 保衞、 隨從 和征戰的義務 。 1189年,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部首領後,他的那可兒們誓言:“如果不遵從合罕帖木真發佈的命令,你可以數棄我們的妻女,沒收我們的財物,把我們的頭顱拋在荒郊野外”。
那可兒必須服從部落 首領的一切命令,平時侍衞首領,以生命保衞領主。 首領們對於自己 的那可兒,要給其財產和相應的職務,要保護他們不受侵害。 首領們對於那可兒的信任及那可兒們對首領的忠誠,是首領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的那可兒在其一統蒙古的大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依據那可兒們的才 能來任命他們的職務,在他們的努力下,成吉思汗的實力得到了大幅發展。在成吉思汗與扎木合的兩次戰爭中, 沒有那可兒們的努力,成吉思汗也不能輕易戰勝勢力強大的扎木合。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隨着實力的發展,蒙古首領們的那可兒越來越,那可兒們成為專門護衞部首領的護衞軍。"怯薛軍"便應運而生。
在1204年成吉思汗攻打乃蠻部的戰爭前期,成吉思汗戰敗,沿合勒合河東岸撤退,一直退到人煙荒蕪的巴勒諸納 。這時,乃蠻部派使者與汪古部聯繫,準備兩路夾擊,一舉殲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召集宗親和那可兒們召開會議 ,成吉思汗的異母弟別勒古台説:“乃蠻有廣大的牧地,有眾多 的人民,有豐富牲畜。現在我們去征伐,他們來不及收拾馬羣, 一定會遺棄逃跑。 我們決不可輕易放過,大家前去征伐呀!”
成吉思汗徵求了那可兒的們意見後,制定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以六個心腹那可兒六個人為統領軍隊的“扯兒必”,在剩餘的那可兒中挑選並組建怯薛。 當選怯薛的條件是必須是軍官或者自由民的子弟、有才幹 、身體健壯者。這支成吉思汗組建的怯薛軍戰鬥力極強,幫助成吉思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乃蠻部。
《蒙古秘史 》記載:“他躍馬衝敵,怯薛緊跟左右,拼命向前。怯薛們有銅硬的頭,錐利的舌,鋼鐵的心,釘鑿的齒,以露為飲,以涎為食,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好象餓鷹翎翔而來,好象怒獸跳撲而來”,一舉打垮了裝備 精良、人數眾多的乃蠻軍隊 ,乃蠻首領太陽汗也被生擒。
(四大怯薛長)
1206年成吉 汗建立蒙古汗國後,立即着手整頓和擴充“怯薛軍”。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成吉思汗深深地認識到怯薛軍的重要性。“欲制服強敵,只有用武力;兵力少,只有發展精兵,提高戰鬥力”。 為此,成吉思汗為“怯薛軍”制定了更為嚴格和系統的規章:規定怯薛的出身必須是軍官及自由民的子弟,必須身體健全,弓馬技藝出眾。千户長的兒子可帶 十個同伴和一個兄弟,百户長的兒子可帶五個同伴和一個兄弟;十户長的兒子和自由民的兒子可帶一個同伴和一個兄弟。怯薛所用的物品由所在千户管轄區內徵用。
成吉思汗精心挑選的一萬名怯薛組建成一支中軍,將其編為宿衞、箭筒士、散班。任命最 信任的斡兒出、木合黎、羅忽勒、赤老温為怯薛軍的四位指揮官。一萬名怯薛分為一千名箭簡士、一千名宿衞、七千名散班、一千名勇士軍。散班、 箭筒士是白班守衞,宿衞是夜班守衞。 箭筒士手拿弓箭,守衞在 大汗的左右,形影不離。慟薛的散班、宿衞、 箭筒士分為四個班,每班三日一換。同時,成吉思汗明令:“太陽落了之後,有在我的宮 帳前後行走的人,宿衞就逮捕他審問 。夜裏宿衞在宮帳附近的人,如遇有闖門的人,砍斷他的肩,切掉他的頭。夜間要報告緊急事項的人,應先告知宿衞,未得宿衞的允許,誰也不準進來。”
(成吉思汗)
忽必烈即位初年,其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稱汗,原來的蒙古怯薛軍也一分為二:一部分 護送蒙哥汗的靈樞返回漠北,歸屬於阿里不哥;一部分在怯薛長不花等人的率領下,東投忽必烈。中統二年五月,忽必烈任命不花為中書省右垂相,並將木華黎的後人安童、 博爾術的後人玉昔帖木兒、博爾忽的後人月赤察兒召到身邊,充任怯薛長的職務 。歸屬忽必烈的蒙古千户,亦應按舊有的制度 ,以子弟入充怯薛。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於中統四年二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户、 千户等,遵太祖之 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 。怯薛的定額,仍然是一萬人。按規定漢人和南人無權充任怯薛,但這時實際上"多有投充怯薛歹、鷹房子等名色",怯薛軍只過是以蒙古人為主而已。隨着時間的發展,怯薛軍一萬人的定額也經常被突破,元朝政府不得不多次進行"沙汰"。 到元文宗至順元年八月核定怯薛人數 ,“定大內四宿衞之士,每宿衞不過四百人;累朝宿衞之士,各不過二百人。 鷹坊萬四千二十四人,當減者四千人 。其汰去者 ,斥歸本部著籍應役” 。至順三年 四月,中書省官員又上奏 :"去歲宿衞士給鈔者萬五千人,今減去千四百人 , 徐當給者萬三千六百人",怯薛的數量仍然未能削減至萬人。
怯薛和侍衞親軍雖然同屬於中央宿衞組織系統,但在職能、隸屬關係和兵員徵集等方面卻有着明顯的不同。從職能上講,怯薛負責皇帝的安全,掌管宮城和大帳的防衞,一般不外出作戰 ;侍衞親軍則既要負責大都、上都的安全和"腹裏" 地區的鎮戍,又是朝廷用以"居重馭輕"的常備精鋭部隊 ,隨時可以派出去鎮壓地方的起義和外來的侵擾。
從隸屬關係上説,怯薛由怯薛長掌管,直接與皇帝發生關係;侍衞親軍由各衞都指揮使司掌管, 除東宮侍衞歸隸東宮太子外 ,均隸屬於專掌軍政的樞密院。在兵員徵集上,怯薛成員主要來自蒙古草原各部 ,侍衞親軍則不僅來自中原的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 , 原來附籍在蒙古軍中的色目人和流亡的蒙古子女也是侍衞親軍的重要來源。也就是 説 , 侍衞親軍與當時存在的幾個兵員徵集系列都發生關係 , 而怯薛只是和蒙古軍兵員徵集系列發生關係。
至於説怯薛軍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可以參考成吉思汗組建了萬名怯薛軍後,滿懷雄心説過的一句話 :“一萬名護衞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 ,我們可以戰無不勝。”事實上成吉思汗依靠這支“怯薛軍”,“滅國四十,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