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三百多萬考研生走進考場,為夢想拼搏。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報名人數達到了377萬人,再創歷史新紀錄。
當然,報名的考研生,不是都走進了考場。有機構做過抽樣統計,發現成功繳費的考研生中,有10%左右的考生不會走進考場。按照這個標準,今年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的377萬考生中,或有三十到四十萬考生臨考前選擇了放棄。
除了這些放棄考試的考研生,還有極少數根本沒有報考研究生,卻假裝備考研究生的“假考研生”。比如陳同學,沒有報考研究生的他,為了不讓父母起疑心,趕到了考研現場,在周邊轉悠了兩天。他説:“我騙父母説考研了,但其實我在考場外晃盪了兩天”。
陳同學一直對深造沒有太大興趣,想早早進入工作崗位。一來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搞科研的細胞;二來是他已經對接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單位,若簽約待遇不差,沒必要考研。可他的父母卻不這麼想,父母希望他考研深造,為此多次跟他溝通,每次打電話給他都要強調這個事。
父母辛苦把他帶大,他不想與父母直接對抗,讓父母傷心,於是選擇“軟性不合作”,假裝同意報考,並做出了一些樣子。他認為,等考研成績公佈,就跟父母説沒考上,這樣父母就會死了“讓他考研”這條心。
“假考研生”小陳苦笑着講:“若不是父母瘋狂逼我,我也不至於騙他們”。
陳同學有他的苦衷,他騙父母自己報考了研究生,出發點是不想與父母對抗,讓父母傷心。表面上看是為了照顧父母的情緒,不想激化家庭矛盾,實際上可能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讓問題越來越複雜。
首先,無論是好意還是歹意,這種行為都是一種欺騙。欺騙就像一個魔鬼,它一旦被啓動,就好像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會發芽、成長,然後吞噬個體。今天你可能是出於好意欺騙父母,明天你的欺騙可能就會出於某種不純動機,只是你會拼命編造各種理由掩飾自己的不純動機。
退一萬步説,就算你有能力把“欺騙”這個魔鬼扼殺的萌芽階段,以後不會再欺騙父母,當年沒有參加考研的事情,也會成為你永遠的噩夢,如鯁在喉,直到你向父母坦白,才能得到解脱。
其次,假裝報考研究生,會讓自己的形象變得非常負面,同學會對你的人品產生嚴重懷疑。在大多數眼裏,一個敢於欺騙父母的人,道德上一般沒什麼底線,與這樣的人交朋友有很大風險,説不定哪一天就被對方給出賣了。
事實上,紙是包不住火的,沒有參加考研就沒有參加考研,父母遲早會知道真相。所以在考研這件事上,孩子和父母應該要有良好而真誠的溝通,不想考研,個人可以向父母説明具體原因,尋求父母的理解,若父母不理解,可以選擇冷處理。
而作為父母,也不能一味地逼孩子去考研,孩子是大學生,是成年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家長不應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只要孩子不違法不亂紀,在正道上奔襲,家長都應給予最大的支持。但不管怎麼講,即便父母有一定的責任,這不應成為個人欺騙父母的理由。
我們通過跨過高考,進入高校大門,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此後的生活就應該由我們自己做主。考研,我們可以參加,也可以不參加,父母有建議權,但沒有決定權。不過,站在大學生的成長角度看,經歷一下考研的流程,絕對不是壞事。
考研是高強度的學習,參加考研的學子們,大多過“三點一線”的生活:宿舍、教室(自習室或圖書館)、食堂。他們在三個點之間來回奔波,沒有周末,沒有娛樂,幾乎與整個社會脱鈎。他們承受着常人無法想象之壓力,當別人懷疑他們的實力時;當身邊的戰友一個個都考上了研究生,而自己仍奮戰在考研一線時;當備考研究生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時,他們仍不言放棄,依舊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備考複習。
壓力沒有壓垮他們,反而讓他們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他們的信念愈加堅定,他們的行動愈加堅決。這種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每個成功者所需要的嗎?可以這樣認為,能吃下考研的苦的大學生,更有可能登上事業的頂峯。
因此,倘若有機會,真正體會下考研,感受一下全力拼搏的氛圍,對以後的成長會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