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卻擁有着48個國家。而其中領土面積3.05萬平方公里,也就相當於我們2個北京大小的比利時,內部卻也在鬧獨立,這又是為何?
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比利時要獨立,的確是有歷史因素的。
歷史上的比利時,説實話有點慘,或者説有些倒黴?
一開始生活在比利時境內的是凱爾特人,不過在公元前51年的時候,這塊土地被羅馬共和國的凱撒佔領,原本的凱爾特人不是被殺害就是變成了奴隸。
隨着西邊的法蘭克王國興起,這塊土地在4世紀被法蘭克王國納入囊中。到9世紀的時候,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其中的一位老大路易一世,為了維持帝國穩定,不再讓兒子之間自相殘殺,於是就讓他的這三個兒子在凡爾登簽訂《凡爾登條約》,將偌大的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變成了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
也正是如此,比利時斯海爾德河以西的土地歸西法蘭克王國,以東的地區歸東法蘭克王國所有。隨着時間的不斷變遷,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法蘭西王國,也就是現在法國的前身。而東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德意志王國,也就是現在德國的前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比利時現在會有法語區和德語區的原因。
11世紀的時候,比利時地區形成了封建割據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一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出現了一大批的區長和縣長。
好不容易的在15世紀取得統一,卻又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在1506年被哈布斯堡家族逼着,跟荷蘭、盧森堡組成西屬尼德蘭,但統治他們的卻是西班牙。在1713年控制權被轉讓給了奧地利。
好玩的是,1794年,當時法國的老大是拿破崙,他和奧地利打了一架,因為奧地利輸了,於是就把比利時輸給了法國。
到了1814年,拿破崙萊比錫戰役失敗,於是歐洲列強便召開維也納會議,聚在一起討論如何瓜分歐洲利益。
法國的戰敗,讓比利時看到獨立的希望,結果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劃分給荷蘭,讓比利時接受荷蘭的統治。這下比利時人民都炸了,便開始他們的民族獨立道路。
雖説1830年比利時終於取得獨立,但由於曾經被法國和荷蘭統治過,這就導致比利時境內,有一羣人是説法語的,又有一羣人是説荷蘭語的。
語言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習俗也各不相同。正是如此,導致如今法語區和荷蘭語區的比利時人們,相互都看不順眼,於是乎,就鬧獨立了。
不得不佩服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就意識到統一文字,統一語言,統一貨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