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控輟保學這幾年力度非常大,做了很多探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9月23日訊(記者 趙秀紅 林煥新)在今天上午10時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介紹了決戰決勝教育脱貧攻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有關情況,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分類施策”“多措並舉”概括了近幾年控輟保學的成績。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首先把輟學學生、失學學生勸回來,再保障他們能讀好書。這是前提。”鄭富芝説,事實事求是地講,勸返工作既複雜也非常艱鉅,“我們在勸返過程中,必須要帶着一種責任感、帶着感情去做這件事,才能真正做好。控輟保學不是教育脱貧攻堅時提出的,很早就提出來了。但是,效果不如現在這幾年的力度大,不如現在的效果好。各地在控輟保學方面非常盡心盡責,做了很多探索,也有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他説。
鄭富芝表示,控輟保學最重要是兩條:第一是分類施策。學生輟學的原因很多,大致有這麼幾類情況:一類是外出打工,一類早婚早育,一類是信教入寺,一類是因為學習困難而厭學,還有因身體原因輟學。各地採取不同的方式,對症下藥。比如,外出打工的,怎麼解決?首先就是“勸”,搞聯動機制,學生出了學校到了外地、到了企業,可能是人社等部門管,要知道學生去哪個工廠並勸回來,所以搞了幾個部門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機制,一起來做勸返工作。還有一點就是“堵”,因為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的學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如果外出打工是童工,按照國家法律規定,是不允許使用童工的。因此,教育部和有關部門聯合禁止使用童工,要從源頭上堵住。分類施策,就是勸和堵相結合。
第二是多措並舉。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綜合施策,可能用感情的、行政的、經濟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進行勸返。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創造了一些非常好的經驗和做法。
鄭富芝講了兩個勸返經典案例。一個是青海的案例。青海省有一個學生輟學,去了山東青島,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派了兩位同志趕到青島勸學生,説好明天就返回青海。結果第二天,這個學生不在青島了,多方打聽,去廣東了。這兩個同志買票繼續追到廣東,在廣東一個飯店找到了。這兩個同志對這個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這個學生也被感動了,跟着回到青海上學了。
鄭富芝講的第二個經典案例是有關“官告民”的例子。他説,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家長或者監護人有義務、有責任送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但是,有的家長不怎麼願意送孩子去上學,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學校三番五次去做工作、勸返,還是不同意,最後怎麼辦?只能嚴格執法,政府把家長告上法庭。“從方方面面反映來看,社會效果很好,它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維護了孩子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效果非常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