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關於“社交恐懼”的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 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症。
此外,12.2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稱自己是“社牛本人”。
報道中提及,大學四年,讓陳易琦(化名)感到“社恐”的場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試學生會時的場景,他用“快要尿褲子了”來形容自己的緊張程度。
最讓他難受的場合還要屬同學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針氈,被點名的時候恨不得鑽到地縫裏……”
而另一受訪者向北,曾有同學和她打招呼的時候,覺得她“又聾又瞎”。
話題#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 很快衝上熱搜↓↓↓
網友羅列的“社恐”經歷,引發評論區強烈共鳴......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介紹,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障礙,屬於焦慮症的一個亞類,表現在讓患者感到痛苦, 而且水平異常,讓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當下一些年輕人常掛在嘴邊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是有區別的。 “有些年輕人説自己‘社恐’,其實是一種對號入座的心理效應,覺得這個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網絡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證了’。”
遲毓凱分析,許多認為自己“社交恐懼”的年輕人並不是真的有嚴重心理障礙, 這類人們常説的“社恐”有幾個原因:
①一些人因為現實社交禮節繁瑣,傾向於逃避 社會角色需要的社交規則。其次,人際交往中的邊際感不清, 也是當下一些年輕人不願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會把“社交恐懼症”當作對逃避社交的一種寬慰。
②另一個讓年輕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實社交失敗。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一般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喜歡,渴望追求人際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際交往失敗後被人瞧不起。”
遲毓凱建議青年人,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害怕犯錯、沒面子, 不要擔心自己的舉止、作為不完美。如果“社恐”不影響生活,年輕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發現了自己“社恐”,又想擺脱它,可以嘗試真正的社交恐懼症療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18歲到30歲之間是試錯的好時機, 這個年齡段,人們已經能意識到失敗對人生的意義,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問題,克服問題後總結的經驗,對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頗有助益。就像哲學家尼采説的,‘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記者 程思 畢若旭 實習生 王軍利 整理:陳垠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