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87年五國伐秦失敗後,秦國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頭號強國,至長平之戰爆發,秦國屢屢發兵攻打東方列國,不斷攻城略地,設縣置郡,吞併六國之意,昭然若揭。長平之戰爆發前,六國之中惟有趙國軍事實力尚強,成為秦國吞併天下的主要障礙。但長平之戰後,慘遭失敗的趙國已喪失與秦國軍事抗衡的能力,這意味着秦國吞併天下之勢已成,東方列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1、分析長平之戰爆發前的國際形勢,合縱抗秦是六國不滅的唯一選擇
齊國方面——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在宜陽自稱“西帝”,並派相魏冉到齊,尊齊湣王為“東帝”。這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恐慌和敵視,於是合縱活動又緊張開展起來。韓、魏對被秦國打敗很不甘心,魏昭王拉攏趙國,請趙國奉陽君李兑聯絡各國共同伐秦;縱橫家蘇秦也從燕國到齊國,勸説齊湣王取消帝號,與趙國結盟,實現齊、趙、燕、魏、韓五國共同伐秦。受五國出兵伐秦的威脅,毫無交戰準備的秦昭襄王被迫取消了帝號。
公元前287年李兑統領五國聯軍開始伐秦,但各國同牀異夢,齊國目的在於攻宋,燕國聯絡趙、魏準備趁機攻齊,因此聯軍在成皋互相徘徊觀望,誰也不認真去進攻,結果只好無功而退。
此時,齊國開始伐宋,經過三次進攻,終於在公元前286年將宋滅掉。齊滅宋後對三晉構成了直接威脅,於是趙、魏、韓與急於報齊在公元前314年滅燕之仇的燕國,很快結成了聯盟。魏相孟嘗君田文又極力勸説秦、魏聯合攻齊,趙國大臣金投也鼓吹秦、趙共同伐齊。秦國也進一步加強與楚國、趙國的聯盟,並與同年(公元前285年),首先由秦將蒙武率兵向齊進攻,取得齊國河東九城,設立了九個縣,取得攻齊的初勝。
在秦國的操縱下,韓、趙、魏、燕、秦五國聯軍正是組成,由燕國樂毅統一指揮。楚、魯兩國雖沒有正式參加五國聯軍伐齊,但也配合行動向齊進攻。結果齊國國幾近亡國,樂毅大軍攻入齊都臨淄,齊湣王出逃至莒(山東莒縣)。後於公元前279年,齊國大將趁燕國不備,進行反攻,收復齊的失地。但復國後的齊國比較弱,以致於秦國將主攻方向,轉向三晉和楚國。秦國參與破齊,奪取了齊的定陶,後來封給魏冉,故當政的魏冉更加積極向齊地進攻,以擴大其私人封邑。
齊國的慘敗,使秦國減少一個東方勁敵。
楚國方面——公元前280年,秦國軍隊轉向攻擊楚國。秦派司馬錯從隴西出發,經由蜀郡,向楚黔中進攻。司馬錯除了從隴西帶來的軍隊外,又在蜀和巴郡,補充了十萬人馬和一萬艘大船,米六百萬斛。由於兵多糧足,秦軍取得勝利。這次戰後,秦佔領了黔中地,並迫使楚割上庸、漢北地,又攻取鄧(河南鄧縣)。
秦與趙結盟,穩定側翼後,開始大舉攻楚。攻楚大軍分兩路出擊:一路由白起率領向楚的鄢進攻;一路由蜀守張若率領向巫、笮、黔中進攻,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使楚國首尾不能相顧。鄢距楚都郢很近,所以楚國在這裏集中了主力,與秦軍進行決戰。白起攻城不下,就是使出了慘無人道的手段——聚水灌城,導致“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楚軍在鄢城一戰,就損失數十萬之眾,主力受到慘重打擊。這時,張若所率領的軍隊在長江上游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牽制了楚軍,使楚無力在大別山以南作戰。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又乘勝攻楚,取安陸(湖北雲夢、安陸一帶),並攻下楚都郢。當秦兵進西陵(宜昌縣)後,就將楚先王墓夷陵燒燬,更進兵至洞庭湖邊。楚國倉皇遷都於陳(河南淮陽)。從此,秦以郢為南郡,並封白起為武安侯。
秦攻破郢都,給楚國以沉重打擊,這是秦在戰國時期的重大勝利之一。公元前277年,張若所率的一支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黔中郡、巫郡。雖然次年楚國又奪回黔中十五邑,但畢竟已失去昔日之強勢。在秦看來,它已無足輕重。因此,在以後的一個時期內,秦國不再以主力同楚軍較量了。
韓國方面——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率兵打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公元前292年至公元前289年,秦軍不斷攻打魏國和韓國,魏、韓損失慘重,韓被迫割武遂二百里,魏割河東四百里,使秦暫時停止進攻。公元前286年,秦國攻取韓國夏山。公元前265年起,秦國實施“遠交近攻”戰略,連續不斷向韓國進攻。同年,攻取韓國少曲、高平。次年,攻取陘城、拔五城,斬首5萬。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率兵攻太行山以南地區。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取韓國野王(河南沁陽縣)。韓國國土被秦國一塊塊蠶食,國家已處於危亡之際。
魏國方面——公元前287年,秦國攻取魏國新垣、曲陽、安邑;公元前283年,秦軍攻取魏國的林(河南新鄭東北)和安城,直逼大梁,燕、趙兩國軍隊來救,秦軍才退去。
秦國重創楚國後,企圖先消滅魏國。魏國屢經秦國打擊,早已疲弱不堪,其國都大梁又處在中原要衝之地,秦欲兼併天下,就打算從魏開始。因此,自公元前276年對楚停止進攻後,秦國即將主力軍隊派往進攻大梁的前線,當年就攻下魏國兩城,次年秦兵已攻至魏都大梁,韓國派兵救趙,也被秦軍打敗,斬首四萬級。雖然魏國獻出温地求得秦國暫時退兵,大梁不致立即陷落,但這一年秦國仍攻佔了魏的重要城市啓封(河南開封附近)。
公元前274年,秦又攻取魏國的蔡(河南上蔡)、中陽(河南中牟西南)等四城。這時唯趙國尚強,魏即同趙結盟。
公元前273年,秦將白起率軍同趙魏聯軍大戰於華陽(河南鄭州南),秦大勝,佔領華陽,不久又進逼大梁,燕、趙兩國迅即派兵救魏,秦見一時難以取勝,只好迫使魏國獻出南陽地而退兵。
趙國方面——秦軍兩次逼近魏國都大梁,而未達到滅亡魏的目的,説明滅魏的時機尚未成熟,因為魏國地居要衝,攻魏,燕、趙、韓等其中之一必然救魏。尤其趙國,當時為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尚有力量與秦匹敵。因此,不削弱趙,攻魏不可能取得徹底勝利。於是,秦國又掉轉矛頭向趙進攻。然而,秦軍的矛頭剛指向趙,就遭到慘重失敗。
公元前270年,秦國的中更胡傷率兵進攻趙國閼與(山西和順縣西),趙國形勢很緊張,諸將都認為閼與不可救,唯趙奢指出:閼與道遠險狹,將勇者勝。趙王即命令趙奢率兵解閼與之圍。趙奢率兵在距離邯鄲三十里處駐紮二十八日,秦軍就在不遠的武安西,鼓譟勒兵,聲振屋瓦,但趙奢堅壁不出,以麻痹秦軍鬥志。然後,抓住時機,通過兩天一夜的急行軍,突然出現在閼與前線,迅速佔領山頭高地,結果,殺得秦軍大敗,狼狽逃歸。
燕國方面——燕國沒有受到秦國的攻擊,是因為燕國遠在東北,也比較弱,按照遠交近攻戰略,燕國當屬秦最後征伐的國家。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六國之中惟有趙國實力最強,以趙為中心合縱抗秦,是六國免遭滅亡的唯一辦法。可惜,東方諸國在合縱上首鼠兩端,患得患失,終未在長平之戰中聯合抗秦,至此六國滅亡的命運已無可改變。
2、趙國和其他東方列國的表現極為糟糕,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
趙國在軍事上失敗。公元前262年,秦國軍隊攻取韓國的野王(河南沁陽縣)。秦軍佔領野王后,截斷了韓國上黨郡(山西東南部長治附近)同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齕率兵向上党進攻,趙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山西高平)。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趙軍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
因為廉頗據險堅守,尋機待變,秦國使出反間計,散佈廉頗容易對付,而且有降秦之意,秦國真正害怕的是趙括。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雖熟讀兵書,但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又驕傲自大,不明真相者以為趙括是軍事奇才;趙王以及一些大臣對廉頗長期堅守不戰,國家靡費良多,也頗不滿意。故趙王立即用趙括代替廉頗。而秦國暗中用白起代替了王齕。
趙括統兵後,果然輕易出擊,秦軍佯裝敗走,暗地裏埋下伏兵。當趙軍追逐秦兵時,秦軍退入城內,同時又以一支部隊斷絕趙國糧道,另一支部隊則進擊趙國後方,將趙軍截斷在兩處。秦軍出兵襲擊趙軍,趙軍只得臨時築起壁壘自衞,等待救兵。秦軍斷絕趙軍糧道,使趙軍被困。自七月至九月,趙軍四十六日無糧,因飢餓以致人相食。趙括和趙軍無奈,只得拼命突圍。趙括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瓦解,四十萬人向白起投降。投降後,白起竟然命令將這些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幼小的240人歸趙,以宣揚秦的聲威。此役,趙國45萬人被殺,秦軍死亡也超過一半。
趙國在外交上失策。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交戰,趙軍未能取勝,死了一位都尉。趙王召見樓昌和虞卿,説:“現在軍隊沒有打勝,又死了一名都尉。我想下令全軍緊束鎧甲去偷襲秦軍,你們認為怎麼樣?”樓昌説:“這沒有用,您不如派人去與秦國講和。”虞卿説:“那些主張講和的人,一定認為不與秦國講和則趙軍必敗,而掌握講和的主動權卻在秦國。大王認為秦國是想打敗趙軍,還是不想打敗趙軍?”趙王説:“秦國不遺餘力,一定想打敗趙軍。”虞卿説:“大王且聽我的意見,您派出使臣攜帶貴重的珍寶去親附楚、魏兩國。楚、魏兩國得到大王的貴重珍寶,一定會接待我們的使臣。趙國的使臣到了楚、魏,秦國一定會懷疑天下諸侯組織合縱聯盟,必會有所畏懼。這樣,與秦國講和的事才能成功。”
趙王不聽虞卿的建議,派平陽君去與秦國講和,並派鄭朱到秦國去,秦國接待了鄭朱。趙王召見虞卿説:“我已經派平陽君去與秦國講和,秦國已經接待了鄭朱,你認為和談的結果會怎麼樣呢?”虞卿説:“大王和談一定不會成功,趙軍一定會被打敗,天下諸侯慶祝戰爭勝利的人都已經到秦國去了。鄭朱是趙國的貴人,現在到秦國去講和,秦王和應侯范雎一定會隆重,鄭重其事地向諸侯宣傳。楚、魏兩國會以為趙國已和秦國講和,一定不會出兵救趙。秦國知道諸侯不援助趙國,那麼講和就肯定不會成功。”趙國最終沒能與秦國講和,趙軍果然被打得大敗。趙王去到秦國朝拜,秦國扣留趙王,然後才同意講和。
五國君王格局太小作壁上觀。秦國攻打趙國長平,怕齊國和燕國一起救援趙國。秦王謀劃説:“齊國、燕國援救趙國,如果他們三國團結合作,我們就退兵;否則,我們就繼續攻打長平。”趙國軍隊糧食不夠,向齊國借糧,可是齊國不答應。謀臣周子對齊王説:“您不如答應趙國的請求,以此迫使秦國退兵,如果不答應,秦兵就不會退兵,這樣正中了秦國的心意,齊、燕兩國就失策了。況且趙國是燕國和齊國的屏障,這就像牙齒有嘴唇保護一樣,如果沒有了嘴唇,牙齒就要受凍。今天秦國滅了趙國,明天就要輪到齊國、楚國了。而且救趙一事,就像手捧漏水的甕,又像往燒乾的鍋裏澆水那樣急迫。援救趙國,這是大義之舉;使秦退兵,又享有威武的美名。既有救趙的義舉,又展示兵威,迫使秦兵退卻,不致力於這樣的大事,只知道愛惜糧食,這是為國家謀劃的人的失誤啊!
趙國在危難之際,向齊國借糧,遭到齊國拒絕。齊國如此行事,未必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因為齊國對趙國有怨恨,且齊國也比較弱,不敢得罪秦國所致。
不僅齊國拒絕援助趙國,楚、魏、韓、燕也作壁上觀,眼看着趙國被打殘。這些國家政要晦暗的內心促使他們幸災樂禍。他們希望通過二虎相鬥,削弱秦趙軍事實力,以延長他們苟延殘喘的時間。其實,五國打錯了自保的小算盤,豈知秦國打殘趙國後,會大大縮短秦滅東方諸國的進程。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五國政要如此平庸短視,真是滅五國者,五國也。
東方列國希望秦趙打的兩敗俱傷,但不希望趙國滅亡,於是他們通過軍事幹預的方式,參加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衞戰,雖然保住了趙國不滅,但趙國也被嚴重削弱,六國抗秦的軍事優勢,從此蕩然無存。如果當時東方六國聯手抗秦,一定會遏制長平之戰的爆發,最起碼六國也不會因此而滅亡那麼快。
3、 長平之戰後,秦國吞併天下之勢已成
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東征,又取得一系列勝利。如取韓成皋、滎陽,建立三川郡,又拔韓十三城;取趙國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取魏高都、酸棗、長平等二十餘城;滅東周君和魏附屬國衞。在秦國大肆攻伐韓、魏、趙等國的同時,愚蠢的燕國卻向趙國進攻,等於助紂為虐。長平之戰結束幾年後,燕國認為趙國已經被秦軍打癱了,想趁機狠撈一把,於是派軍攻打趙國。名將廉頗掛帥,組織趙軍很快就把燕軍痛打了一頓,連燕軍總司令慄腹也被擊斃,廉頗一直打入燕國境內,嚇得燕王只好割城求和。
在秦國節節進逼的形勢下,趙、楚、魏、韓、燕又一次合縱伐秦。公元前241年,五國之師在趙將龐煖的統領下,向秦國蕞地進攻,迅速收復秦國門户壽陵。按照以往的打法,是繼續向西挺進,進攻函谷關。但龐煖吸取前幾次合縱伐秦都因為函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西進受阻、聯軍被迫散夥的教訓,沒有繼續向西挺進,而是採取大迂迴戰術,繞道山西永濟,直撲函谷關後,向臨潼和咸陽方向進擊。然而,秦國是軍事強國,以呂不韋為首的執政集團也是堅強有力的,不會被聯軍輕易擊垮。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秦國政要決定,重點打擊楚軍,因為楚軍遠道而來,屬疲憊之師,且楚為大國,影響力大,一旦擊敗楚軍,其他聯軍就會不戰自潰。呂不韋親率秦軍,迎戰聯軍,並集中精鋭,突襲楚營。楚軍潰敗,聯軍紛紛退兵,列國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以失敗而告終。
五國聯軍不堪一擊,遭秦軍反擊,潰敗東向,反而向齊國進攻。秦國趁各國自相殘殺之際,繼續向三晉進攻。公元前240年攻取趙國的龍、孤、慶都和魏國的汲地。公元前238年,秦軍又佔領魏國的首垣、蒲和衍氏。至此,秦國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郡以上,佔統一以後全國總郡數的二分之一。
在秦國的攻伐下,東方諸國被打得落花流水,從此以後再也聯合不起來了,只有等待着被秦國一個個地滅掉。
設想,在長平之戰,趙軍僅僅咬住秦軍主力,五國一方面出兵長平救趙,一方面出兵攻擊秦國本土,戰國曆史很可能被改寫,一種新的戰略平衡會持續一個時期,如此誰重整旗鼓,打破平衡,最終鹿死誰手很難斷言。可惜,五國君王思想褊狹、苟且偷生,缺少這樣的戰略思維和把握時機的能力。
秦始皇即位後,秦軍以風捲殘雲之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掃滅六合,一統天下。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