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參與打分!專家:智能化評價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如何,不再靠一張試卷檢驗了。隨着人工智能的引入,學生的勞動技能掌握得如何,美術素養如何、體能素質是否達標,都將有更合理的評價標準。在今天(12月11日)舉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認為,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無法滿足智能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為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創造了歷史性機遇,將對基礎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今年10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發佈,首次提出了“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並且提到“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目前的評價更多以紙筆測驗為主,偏重知識和技能,信息模態較單一,而且缺乏過程性的數據,終結性的結果比較多,反饋滯後,對於提升幫助不及時。” 董奇指出,現在迫切需要建立能夠促進教育健康發展,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使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綜合素養的、新的科學的教育評價,但現在的難點是如何實現這些新的要求、新的目標。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提供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支持。”董奇説,5G技術、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實際教育情景中,現在的圖像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也使得對傳統的感知、對環節的精確把握成為可能,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心理分析技術使得我們能夠更精準地瞭解學習需求,瞭解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特點。

腦科學一系列技術的發展,也讓教師有了“讀心術”,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更好地掌握孩子的能力短板和長處。虛擬現實技術,則有利於教師創設更加類似於真實情境中的一些環境,不僅可以瞭解學生複雜問題的解決過程、能力水平,也可以更好、更精準地測量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狀態一些問題,為教育評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方法。

“這些技術的進展使得教育評價出現了新的趨勢,從過去突出知識和技能,到更加突出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創造能力,對學生態度、情感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描述,可以使教育向着更公平、更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方向發展。”董奇透露,目前,北師大和5所師範院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部考試中心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建立的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正在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等相關單位、企業一起,致力於推進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的建設——基於多種技術和對學生學習規律成長的利用,建設一個具有智能化的數據採集、分析、診斷能力的教育評價系統,同時,還具有強大的反饋能力,以及為用户提供改進建議和指導的能力,最終形成一個閉環,對改進的評估狀態進行再評價。

“這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尤其是一線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協同合作。”董奇建議,教育和科技部門加大對智能化教育評價相關研究與應用的支持;加強高校間、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智能化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創新;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推動研究成果轉化與技術創新;促進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推動區域應用示範;在國家層面建立智能化教育評價平台,促進開放共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1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工智能將參與打分!專家:智能化評價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