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佑陵
聲明:兵説原創,抄襲必究
在“四一二”事件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處於革命不同陣營的寧、漢兩派,並未如北洋軍閥所想的那樣彼此對攻,而是選擇分道北伐。
蔣氏
武漢方面於4月18日,決定再次北伐。武漢方面對於東征還是北伐,意見並不統一。唐生智、張發奎和周恩來、李立三傾向於東征,認為東征是挽救革命的唯一道路。張某卻主張南征廣東,打通蘇聯援助通道,蘇聯顧問最開始也不支持北伐,認為應該就地進行土地革命。但武漢方面的負責人,汪某卻熱衷於北伐,意圖打進河南,打通與西北軍馮玉祥的聯繫,他認為只要取得北伐的勝利,收拾蔣某就不難。
周恩來的建議首先被蘇聯顧問鮑羅廷否決,因為這時斯大林傳來指示,認為進攻奉軍援救馮玉祥是刻不容緩的。要求支持對北方軍事行動。有了蘇聯的支持,武漢內部自然形成了北伐決議。
馮玉祥
這時,局勢並不理想。在北方,張作霖的奉軍將最精鋭的張學良、韓麟春部派到河南,準備經武勝關南下進攻武漢,進取湘粵。奉軍在河北有4個軍兵力約8萬人。
張作霖
誓師之後,北伐軍就向河南進軍。先後與奉軍進行了西平、上蔡戰役。兩場戰役幾乎同時進行,北伐軍第二縱隊在劉興的指揮下,擊敗了奉軍在西平周圍的3萬奉軍。與此同時,張發奎指揮第一縱隊殲滅上蔡奉軍精鋭富雙英旅。
東北軍
在西平,上蔡戰役失敗之後,奉軍集結主力於臨潁意圖在此擊敗北伐軍。但北伐軍的速度卻比奉軍更快,賀龍率獨立十五師強渡百里沙河,賀龍採取避實就虛,迂迴敵後,攻其不備的戰術,僅僅4天時間就擊垮了奉軍5個團防守的防線。至此,臨潁已經暴露在北伐軍面前。
張發奎
戰場局勢惡化,張作霖決定調整部署。集中奉軍主力第十軍三個步兵旅、兩個炮兵團;第十七軍六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另外派遣飛機隊,坦克隊參戰,集中兵力六七萬人。並把自己的兒子張學良派到前線督戰,張學良一到前線就撤換軍長趙恩臻,槍斃了在早前作戰中失利的4名團以上軍官,以振作士氣,剎住官兵潰逃之風。
北伐軍在兵力、火力上,是遠不如奉軍的。實際參戰的只有第四軍的第十二師、第十一軍的第十、二十六師和賀龍的獨立十五師,還有第二縱隊的兩個師。這些部隊都不滿編。北伐軍的師通常人數不超過五六千人,由於長期作戰,各師的缺額都很大。所以北伐軍在臨潁之戰中完全是以寡敵眾。
東北軍裝備的坦克
5月27日,北伐軍向臨潁追擊,下午2時與奉軍接觸,遭到奉軍強烈的炮火阻擊。經偵擦北伐軍得知奉軍在臨潁城東五里,挖了一條長20餘里的塹壕,配備了機槍火炮。北伐軍在當晚召開作戰會議,決定賀龍的獨立十五師進攻南門,十二師為主攻部隊攻擊城東,二十六師進攻北門,第十師作為警戒部隊。
北伐軍
28日凌晨,各師進入指定位置,準備向臨潁發起攻擊。上午8時,南面的北伐軍吹響衝鋒號,一時槍炮大作,賀龍親自率軍向奉軍發起衝鋒。下午1時,北伐軍突入奉軍陣地與奉軍展開白刃戰,雙方肉搏三小時才將奉軍擊潰。
在正面方向,北伐軍第十二師對奉軍陣地發起十多次衝鋒都未能突破奉軍防線。十二師傷亡極為慘重,這時張發奎將二十六師七十七團調到正面增援。七十七團團長正是當時黃埔一期的畢業生蔣先雲,他是我黨早期黨員,曾組織安源大罷工,在黃埔時因為作戰勇敢思維敏捷被稱為黃埔三傑。77團是新組建的戰前,蔣先雲向全團演説:“我團是新建立的,打仗有沒有把握?”蔣先雲肯定地説:“我覺得是有把握的。因為我有一條命去拼,有一腔血去流!”
蔣先雲
蔣先雲親自跨馬揮刀,帶領戰士衝鋒,奉軍火力異常兇猛,部隊還沒有衝進第二線,就傷亡了三分之一,蔣先雲足部、胸部等三處都受傷只能在擔架上指揮衝鋒,直至最後犧牲。在戰鬥關鍵時刻,張發奎將蔡廷鍇的第十師調到了戰場,隨着生力軍的到達,北伐軍終於打開了局面。
蔡廷鍇
下午2時,北伐軍突破奉軍防線。這時張學良也動搖了,看到奉軍防線動搖,張學良下令撤退,北伐軍這時全力出擊,下午4時北伐軍佔領臨潁。至此,河南的奉軍再也不敢與北伐軍作戰。
這一戰,也是第四軍北伐以來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僅僅兩天的時間就傷亡八千餘人,但奉軍的損失更大,張學良的奉軍精鋭基本上被北伐軍擊垮。重裝備幾乎全部丟棄,連寶貴的坦克也成了北伐軍的戰利品。但北伐卻隨着汪某背叛革命,最終無果而終。
我黨在北伐之後,也從幕後走到前台,最終走上以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之路。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説歡迎各方投稿,歡迎文創作者加入,留言或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