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1793年1月21日,在國民衞隊的押解和民眾的包圍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緩緩地走到巴黎革命廣場(如今協和廣場)的斷頭台上。諷刺的是,他在數十年前親自審問和監督斷頭台的設計,但後來卻與自己的王后一同被送上斷頭台。許多人認為,斷頭台是歐洲非常古老的一個刑具。其實不然,它的誕生標誌是1791年5月3日法國議會上通過的改用斬刑的決議。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被稱為歐洲版明熹宗的路易十六非常喜歡玩各類工具,對於部下提出的使用斷頭台的建議,他感到非常有興趣,監督斷頭台的製造和運用過程,併為此而建立一個特別委員會。儘管後來路易十六也被送上斷頭台,但他參與介紹的這個東西並沒有被廢除,直到約200多年後的1981年才退出歷史舞台。不過,它消失並不是因為太過於殘酷和死刑的廢除,理由讓人無語。一、斷頭台的流行在法國1981年廢除死刑前,斷頭台(guillotine)是法國唯一合法的執行死刑的器具。它主要由一個很高的直立架和一塊沉重的大刀片組成,刀片的末端繫有繩索,繩索的另一端被捆綁在木樁上。當執行死刑的時候,有的是繩索被放下來,有的則是砍掉捆綁在木樁上的繩索,然後讓承重的刀片由上而下地處決犯人。在《加勒比海盜》中曾有傑克船長被處以斷頭台處決的搞笑畫面,由此也可以斷定,加勒比海盜出現於19世紀之後。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斷頭台的出現,純屬是來自吉約坦的一個靈感。1790年4月的一天,他陪同夫人到巴黎木偶劇院看木偶戲。當看到劇中出現機器飛快地割掉木偶的腦袋時,他深受啓發。1791年5月3日,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改用斬刑的決議,併為此而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他們向法國民眾徵集意見,希望獲得處決死囚犯的方法。吉約坦聽到消息後,認為木偶戲中的靈感可以用來製造一種新型的斬首機器。不過,對於設計的方案和斬首機器的結構,他自己都沒有想清楚。為解決問題,他特意向來自德國的能工巧匠多皮亞斯·施密特請教。多皮亞斯·施密特根據他提供的構思和靈感,很快就製造出一台快速斬首機器,並用幾隻活羊做實驗,成功後直接引薦給特別委員會。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委員會對這一個斬首機器很感興趣,不久就將之投放到現實中使用。不過,問題很快出現,斬刀在被使用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捲刃,沒有達到快速處死囚犯的預期目的。據説,路易十六聞訊後,便馬上召集有關人員進行了解具體情況。經過多方觀察,他建議他們將刀的形狀改為三角形,併為此而親自繪製圖紙進行修改。1792年4月25日,已經修改後的斷頭台正式被啓用。在此後的200多年時間,除法國以外,英國、德國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也受到斷頭台的影響,將其用於處理死囚犯中。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宣佈法國的死刑取消,斷頭台也因此而完成其歷史使命,被放入到博物館中。如今,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來自全世界的成千上萬的觀眾觀看着它。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斷頭台的退出並不是因為其威懾力不夠,而是其他的原因。二、最後一個斷頭者1939年6月17日凌晨,德國籍連環殺人犯歐仁·魏德曼被押送到斷頭台前,進行最後一次公開的處決。此後的幾十年時間,斷頭台在處決發人的時候,不再進行公開。有的學者就認為,這是斷頭台退出歷史舞台前的一個過渡階段。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歐仁·魏德曼被處決的那個早晨,觀看刑罰的人羣早就塞滿了街道的兩旁,在一些可以看到刑場上的陽台、窗户甚至是樓頂也站滿了人。對於這一處決,觀眾們並沒有感到震懾,有的是看戲,有的則是衝着使囚犯的鮮血而去。經過中世紀的黑死病後,歐洲羣眾對於疾病極為敏感,基本上能聽説是藥物的東西就不會放過。觀看的人羣之所以奔着死者的鮮血而去,其目的也與治病有關。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當時,觀眾羣中出現吵架、歡笑和吹口哨等,在他們的烘托之下,一場本用於震懾犯罪分子的斬刑變成了真人秀、劇院表演和電影觀看場,毫無嚴肅之感。等歐仁·魏德曼被處決後,靠近斷頭台的羣眾蜂擁而上,紛紛用帕子去蘸上死者的血。根據歐洲的傳説和習慣,被砍頭的死囚犯的鮮血能夠治病,特別是針對癲癇病有很好的效果。魯迅在小説《藥》中也提及過這一段,認為國人之迷信是“人血饅頭”的愚昧,西方人的迷信則有悠久的“人血手帕”的歷史。死刑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處罰最大惡極者;二是警告活着的是人,如果步被處決者的後塵,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然而,官方想要的結果卻沒有達到,完全是觀眾改變了其性質。在魏德曼被處死一個禮拜後,法國政府做出公告,停止進行公共的死囚處決,將其轉為秘密執行。1977年9月,一個突尼斯的殺人犯在法國的監獄中被處死,成為斷頭台處斬的最後一個人。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三、無恥的觀刑者弗朗西斯·拉爾森(牛津大學博士)就成斷頭台給人類歷史和文明帶來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並在《人類砍頭小史》中詳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人類砍頭小史》他認為:“18~19世紀所執行的斷頭台斬首中,吸引着來自全社會乃至全世界不同背景的人,包括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滿腹經綸者和目不識丁者。他們對於死囚犯的態度沒有一樣的,有的人嘲笑、有的人拍手叫好、有的人認真地記錄着,此外還包括當場眩暈、嘔吐和哭喊者。當然,也有人非常享受這一過程,他們就像是啃麪包一樣地觀察着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他還補充道:“19世紀,當絞刑出現於倫敦時,每次都會吸引至少5000個觀看,趕上著名的死囚犯,現場則會多達4萬甚至是10萬人。最奇特的是,無論是斬刑還是絞刑,在刑場的附近居然出現賣商品的小販,還有出租觀看位置的房主,可謂是經濟也由此而被拉動…”處決死囚,本是聲張正義和達到震懾的效果,但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觀眾們就像是看戲一樣喜歡觀看死囚犯被處死。非常諷刺的是,這居然也能夠讓某些人看到商機,由此而“拉動經濟”。法國政府宣佈停止公開處決死囚犯時,其給出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觀眾太無恥”。結語在我國,對於死囚犯的處決雖然吸引着很多人去觀看,有的人是出於好奇,有的人則是被逼無奈,他們對於死囚犯的反應,一點兒也不像西方人。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至少,觀看者一致認為死囚犯是罪大惡極和罪有應得。在西方人看來,他們所站立的角度完全不一樣,有的人欣賞死囚犯被殺的過程,有的人是奔着小生意而去,有的則是為了哄搶死囚犯時候的鮮血。死刑之所以存在,其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兩點,一是為了將犯罪分子除掉,達到伸張正義的目的;二是為了震懾觀看,避免類似案件的重複發生。在《雍正王朝》中就有這一畫面,雍正皇帝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到午門去觀看斬首,其目的就是為了震懾貪腐官員,希望他們好好為朝廷辦事,而不是偷偷地拉幫結派和發財。參考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0 字。

轉載請註明: 西方人為何廢棄了斷頭台?最後一次公開處決時,觀眾太無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