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中國古代的名將們,愛好軍事的人肯定如數家珍,要論起漢朝的名將,那麼韓信自然是繞不開的,關於韓信的話題有很多,類似什麼胯下之辱,還有請封齊王的事件,再到後來被呂后所殺,從軍事成績來説,當時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韓信,蒯徹哄騙他造反的説辭,就肯定了韓信的戰績,無論是使用各種計謀取勝,還是破二十萬楚軍,並且還擊殺了龍且這等大將,都是少有的軍事天才,國士無雙這個成語,便是形容的韓信,他為西漢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的命運卻讓人無比的唏噓,爵位是一降再降,甚至最後還逃不了被殺的命運。有的人説韓信那麼忠心,蒯徹慫恿他造反的時候,他還義正言辭拒絕了,為什麼還是被殺了?
其實韓信被殺,忠心並不是主要原因,畢竟再怎麼昏庸的帝王,也知道忠心的人才可以為我所用,韓信你説他忠心,也確實比較忠心,畢竟手握大權的時候,也沒有想着自己單幹,但如果他只有忠心的話,呂雉是不會殺他的,就算要殺的話,劉邦本人也不會同意,最後之所以身死,是因為韓信的忠心裏面,還夾雜了個人的野心。我們在讀《淮陰侯列傳》時,便可以清楚知道韓信的一生,早年的韓信出身低微,既當不了官吏,又拉不下臉去行商,只能窮苦度日,這時只要給他好一點,韓信便一定要回報。後來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胯下之辱,這是韓信這輩子最沒尊嚴的時刻,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的韓信無論走到哪兒,身上都會攜帶佩劍。
後來蕭何向劉邦推薦他,直接説韓信國士無雙,也直接點名了韓信是個怎樣的人,《史記》裏面就詳細描寫了國士的樣子,用現在的大白話來説,別人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去報答別人,劉邦對韓信很好,所以韓信也回報他,甚至韓信還天真的想着,自己的功勞那麼高,劉邦總不會把自己給坑了,這便是他的國士精神,他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不過千萬別以為韓信的內心只有忠臣,他也有自己的野心,因為他可不是白白效忠的,裏面摻雜了許多因素。
導致韓信之死的第一個因素,便是自請劉邦加封自己當齊王,讀過西漢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是個很小氣的人,他容忍不了自己建立國家,會有異姓王的存在,所以在活的時候,幾乎把先前所封的異姓王殺光,韓信便是其中之一。當初劉邦與項羽正要決戰時,他在齊地上書劉邦,説齊地之所以會生亂,是因為這裏少了一個齊王,如果劉邦把自己暫時先封為齊王,那麼齊地之後就不會再亂了。在這種關鍵時刻,能説出這話自然是藴含深意,背後的意思也很簡單,便是威脅劉邦封他當齊王,不然自己就不去支援劉邦,那麼和項羽的決戰,很可能就會失敗。
劉邦是何等人也,接到韓信的請封書後,第一時間便同意了,劉邦也是想着先將其安撫,等勝利之後再算賬,韓信此舉也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從這裏可以看出,韓信並不完全忠於劉邦,他的內心中還認為兩個人是合作關係,在韓信的理念中,天下應該分為有功的人,中原最好是恢復到戰國那種分封世道,一人執政在他腦子是不存在的,他以國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麼別人也要國士的待遇報答他,所以他想當一個王,而不是背叛別人自己單幹當皇帝,故而蒯徹慫恿他的時候,他才那麼無動於衷。
韓信自請當齊王,犯了劉邦內心的大忌,這也為今後君臣兩個人翻臉埋下了伏筆,劉邦勝利之後成為了皇帝,為了消滅國內的異姓王們,劉邦想了一個辦法,先是收了韓信的兵權,然後將他的爵位,從齊王削減為楚王,韓信被如此對待自然是不滿的,可是劉邦這個行為,還沒有觸及韓信的底線,畢竟楚王也是一個王,所以這時韓信即使有不滿,還是沒有當眾表現出來,但是後來,韓信楚王的爵位也沒有保住,被削成了侯爵,便是最終的淮陰侯。這時的韓信肯定就坐不住了,也標誌着兩人關係走向決裂。成為淮陰侯韓信內心想不想造反,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命運確實已經註定了。
導致韓信身死的還有一個大原因,便是他的年齡,後期劉邦已經和他撕破臉,那麼韓信會不會造反已經不重要了,無論他造不造反,韓信已經不可以留下,為什麼不可以留?因為劉邦的年紀大了,實際上劉邦的年紀很大,打個形象的比喻,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這麼看的話,是不是很驚訝,從秦始皇兒子手中搶來皇位的劉邦,原來年紀那麼大了,劉邦因為起兵的時間晚,所以成事的時間也晚,當皇帝就更晚了,韓信的那一年,劉邦已經六十歲了,在人均壽命不高的古代,六十歲已經算是高齡,所以劉邦自己內心也清楚,肯定沒有多少日子可以活。
歷史證明劉邦的判斷是對的,他殺死韓信的第二年,劉邦死在了皇宮之中,不過韓信還是讓人可惜的,畢竟他死的時候只有三十四歲,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西漢功臣又不止韓信一個,還有張良、蕭何這樣的聰明人在,韓信造反能不能成功還另説,可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兩個人的年紀也不小,當時張良已經有五十五歲,蕭何小一點也有四十八,比起三十多的韓信,這兩個人成功邁進了老年人的行列,再説了韓信還是個武將,手中還可以調動軍隊,張良與蕭何都是文臣,治國還可以,打仗肯定不如韓信在行,當然劉邦手下的武將也不小,還有一個名氣極大的武將也十分厲害,這個人就是樊噲,與劉邦還有親戚關係。
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老,地位比許多人都要高一截,而且劉邦對他十分信任,史書上曾記載説,劉邦打敗項羽進入咸陽之後,一開始有點飄飄然,很多人都不敢前去勸諫,只有樊噲與蕭何兩人敢,他們都是沛縣跟過來的老人,對劉邦極為重要,而且樊噲還娶了呂雉的妹妹,又是皇親國戚,又是皇帝的心腹大將,樊噲的地位自不必説。可是這樣的樊噲,面對韓信的態度卻是不同,韓信被貶成淮陰侯之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韓信肯定沒機會再上升了,但樊噲對他非常恭敬,有一回韓信去他家喝酒,已經身居高位的樊噲,直接出門跪着迎接,還口稱大王乃肯臨臣。
要知道這時候韓信已經不是王爵了,並且手中半點兵權都沒有,跟眼前的樊噲一點兒也比不了,可是樊噲如此恭敬,韓信在軍隊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所以劉邦不除去韓信的話,那麼將來自己死後,沒有人可以壓制韓信,劉邦一開始是不想殺他的,像韓信這種能力高的人很難找,但韓信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野心,那麼劉邦不想殺他都難,韓信死之前曾説,後悔先前沒有聽從蒯徹的話,韓信在那個時候,確實有認真考慮過背反,只是當時他沒有造反的想法,其實韓信如果能夠早點知道劉邦的理念,那麼當時擁兵十萬時,是造反的最佳時刻,錯過了那麼時機,真的就沒有機會了,可惜那時的韓信除了野心還有不少忠心。
參考資料
司馬遷——《淮陰侯列傳》
班固——《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