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羣弟,我就是台灣。......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提到的琉球就是琉球羣島,曾經是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是中國東海綿延千里的海岸城牆,這對於中原王朝的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毛澤東在1937年撰寫《祭皇帝文》,文中寫道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

意為琉球和台灣同等重要。琉球這麼重要的地方,後來怎麼變成了日本的沖繩了?

1、 "萬國津樑":琉球羣島山河志

琉球羣島是東中國海上的一串珍珠,位於中國台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幾百個小島自東北至西南蜿蜒1000公里,屏障東海,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

琉球雖然疆域狹小,但地處西太平洋交通要衝,順勢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貿易發達,被稱為東亞的"海上馬車伕"。因而稱作

"萬國津樑"

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騎尉朱寬出海探險,行至琉球,遠望此島如虯龍浮水。因此,隋朝起初將此稱作"

流虯

",後來因為"虯"意為長角的小龍,唐人為避諱,更名"

流求

"。

到了明朝,朱元璋認為"

流求

"其名不雅,因而下詔改名為同音的

"琉球",意為琉璃玉和珍珠球

琉球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温暖,降水豐富,多台風。甘蔗和菠蘿是兩大特產,還產甘薯。

近海漁業發達,旅遊業發達,首裏王城在大火焚燬之前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2、 藩屬之國:中琉五百年情誼

1372年,明太祖派遣使者楊載出使琉球,向中北、北山、南山三國發出詔書,在詔書之中,朱元璋講述了自己如何自一介布衣君臨天下的傳奇,希望"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從此琉球和中國百年的朝貢關係開始展開。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明朝秉持着"禮尚往來"的原則,"宣德化而柔遠人"盡力幫助朝貢國。明太祖覺得琉球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為了方便琉球人來華進貢,御賜閩中船工三十六姓,令其移民琉球幫助琉球人民鑄造大型船隻,史稱"閩人三十六姓"。

這些移民到達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島上建立了那霸唐營,並定居於此,他們在琉球的聲望極高,世代受領高官厚祿。而琉球人自己也知道,琉球彈丸之地,國力弱小,距離中國路途遙遠,大明作為天朝上國自然不會對自己感興趣。這樣,琉球和中國互相信任,宗藩關係持續了大約500年。

公元1404年,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不久的明成祖朱棣下詔給琉球中山國國王武寧,冊封他為中山國國王,由此開啓了琉球羣島歷代國王受中國皇帝冊封的濫觴。

在武寧接受大明冊封的第二年,中山國的貴族巴志起兵發動政變,廢掉了武寧。巴志即位後,先後吞併了北山、山南,結束了分裂的局面。

琉球地狹人少,資源匱乏,但是地處西太平洋的交通要衝,北連日本九州島,南接我國台灣島,西望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方便與中日東南亞各國貿易。所以,巴志在結束琉球的三國分裂時代之後,就大力發展外貿。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明朝的琉球那霸港,貿易繁華

明朝立國之初,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周邊的國家只能通過朝貢的形式和明朝互通有無。朝貢的本質是"宣揚國威"而不是賺取利潤,所以明朝並沒有從中獲取太多的收益,反倒財政負擔日益加重。

明朝對朝貢次數限制嚴格,但是由於琉球和大明外交關係良好,所以明朝對琉球的朝貢限制較為寬鬆。琉球獲利頗豐,同時成了中國物產的中間商——將自己獲得的中國物產大部轉賣海外。

後來,琉球商船在西海岸上飄飄蕩蕩,與亞洲各國互通有無。琉球國內的商鋪裏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物品琳琅滿目。

15-16世紀的琉球王國儼然是"東方的尼德蘭王國"。

3、 琉球血淚:淪為別國他疆

1468年,日本和明朝因為朝貢問題發生了衝突,明朝取消了日本朝貢資格,嚴重地打擊了日本的經濟。於是,日本盯上了作為貿易樞紐的琉球,想要利用琉球向中國朝貢。

1609年,明朝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薩摩藩在德川幕府的支持下入侵琉球,國王尚寧被俘,隨後被押送到了日本。

之後,琉球與日本簽訂了《掟十五條》,根據條約內容,琉球淪為薩摩藩的半殖民地——薩摩藩擁有干預琉球王位繼承和官員任命的權力。

此後的二百年左右,琉球不得不"左右逢源"——不僅請求中國天子的冊封,還要向日本薩摩藩俯首稱臣。"兩屬時代"由此開啓——琉球王國同時成為了日本和中國的藩屬國。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掟十五條》

可惜,琉球的兩頭示好終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開始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實施"廢藩置縣"的政策,琉球的宗主國薩摩藩被明治政府取而代之。

這時,中國已被西方的洋槍洋炮打開國門,因此再保留琉球的獨立地位也無必要。於是,日本開始謀劃吞併琉球。

1871年,66名琉球人因颱風漂流到我國台灣,誤入台灣生番牡丹社。牡丹社人殺死漂流民54人,其餘的12名漂流民則僥倖被台灣官憲所救,並被台灣官憲送回琉球國。

1874年,日本藉此事入侵台灣而與清廷簽訂《北京專條》,清朝無奈承認

"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事後,大久保利通高興地説道:

"今者中國承認我徵蕃為義舉,並撫卹難民,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效。"

日本首先派遣軍隊駐紮琉球,其次禁止琉球朝貢中國,意在控制琉球。

這時,琉球國王意識到大事不妙,奈何自身國力弱小,於是派遣使臣向中國求助,於是林世功等人入華上奏,希望清朝能像大明萬曆皇帝一樣,援朝抗倭,奈何奏疏如泥牛入海。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琉球人

1879年3月,日本派軍警部隊接收了琉球國王的居所,琉球國王被押往東京。琉球國宣告滅亡,改為日本的"沖繩縣"。

林世功等人悲憤不已,決定上京城面見李鴻章,請求清朝幫忙

於是清朝與日本展開談判,就在中日就琉球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插足其中。

因為琉球位於中美貿易航線,美國不希望因此阻礙貿易暢通。所以,美國總統格蘭特提議將琉球一分為三。日本迫於國力較弱,沒有必然戰勝清朝的信心,所以妥協了。

1880年11月,中日正式簽署瓜分琉球的《

球案條約

》。

此時,林世功徹底絕望,上救主不能,下愧對父老鄉親。1880年11月20日林世功來到總理衙門前,揮毫成就絕命詩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然後揮劍自殺殉國。

甲午悲歌,《馬關條約》清朝國威喪失殆盡,失去了對琉球的話語權。日本在琉球的統治日益穩固,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戰後琉球交由聯合國管轄,實際上被美國控制。

4、 爭議不斷:琉球路在何方?

即使是到了今天,關於琉球羣島的歸屬問題也爭議頗多。

琉球的主權問題是撕裂的。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欲收復琉球。外交部主張託管琉球,但是蔣介石本人並不贊同,因此國民政府擱置了琉球問題的最終決策。

期間,蔣介石曾謀劃"對外公開宣稱託管,對內秘密籌劃收復"的雙重經營策略,通過"琉球革命同志會"掌權琉球。但是,該策略隨着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而付諸東流。美國順勢獨攬琉球的管理權。其間,沖繩一度出現了"沖繩自立"的思潮,但不久歸於平靜。

1972年,美國為了擴張在東亞地區的統治,開始扶植日本政府。美國的其中一項舉措就是擅自將琉球羣島的主權交給日本,但至今未得到中國的認可。

在國際法上,日本侵吞琉球是非法的,因而日本不享有對琉球的主權。1945年,日本戰敗。美、中、英三盟國在《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已經確認《開羅宣言》是處理戰後日本問題的共識。

《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實施,日本的主權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所以,至少,日本對琉球不享有主權。

琉球人自身認同的問題也是撕裂的。

日本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林泉忠博士主持了電話調查問卷。

在"你認為沖繩應該獨立嗎"的回答下,過半受訪者反對。在沖繩民眾的身份認同問題上,更多民眾認同"我是沖繩人也是日本人"這個身份。

這與日本政府一直以來淡化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識有關。

日本一直宣稱"日本國民由大和民族和阿依努族組成",默認琉球人是大和民族的一部分。

弔詭的是,沖繩每年都會舉行清朝的冊封儀式。同時,琉球獨立的訴求一直存在

。日本政府吞併琉球時屠殺了26萬琉球原住民,戰後美軍在沖繩建立軍事基地。這些都引發了部分琉球民眾的不滿。

2013年,大批沖繩居民在街上游行,主張"琉球獨立",建立"琉球共和國"。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因此,琉球的未來仍然是未知數。但是,

琉球歷史折射的國家主權問題引人深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66 字。

轉載請註明: 萬國津樑:歷史長河裹挾下的琉球羣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