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基礎”到“全球領先”,這所高校的康復工程團隊把專利“寫”進百姓家

央廣網上海5月13日消息(記者唐奇雲)“偌大的醫院幾乎看不到康復輔助設備,所有病人都得靠自己的力氣起身、走路、上洗手間,連病牀的升降都是難事。”很多年前,喻洪流陪着生病的母親就醫,發現了康復行業的這一“空白”,機械工程專業出身的喻洪流萌生了投身康復設備研發的想法,他來到上海理工大學,一研究就是將近20年。

2021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技術趨勢:康復輔助技術》報告顯示,喻洪流團隊在康復輔助(康復工程)技術專利申請量上,位居全球高校及公共科研機構第一位,上海理工大學也成為全球唯一進入該排行TOP12的高校。在移動輔助及個人護理兩個細分領域中,團隊的專利總數亦居全球首位。喻洪流帶領着團隊從“零基礎”到這次專利“全球領先”的突破,源於一次“巧合”的發現,成於把科研成果“寫”進百姓家的初心。

從“零基礎”到“全球領先”,這所高校的康復工程團隊把專利“寫”進百姓家
臨牀測試(央廣網發 上海理工大學供圖)

“零基礎”之上摸索着前進

醫用康復設備專利從實驗室走進民眾生活,需要多久?據瞭解,最重要的研發環節,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從申請專利到生產產品,再到獲得產品註冊證又至少需要2到3年。而最終,康復設備一旦為百姓所用,帶來的便利卻能影響其一生。喻洪流找準了康復“賽道”,挑戰也接踵而至。

起初國內高校沒有康復工程相關專業,想在國際上找到可研究的論文都非常困難,更別提組建科研團隊和培養人才,一切都幾乎是“零基礎”的。喻洪流深知“做事得有人”,他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走訪調研了幾十家醫院、康復中心、相關高校,寫下了3萬多字的《康復工程專業建設可行性報告》。最終,在學校支持和多方努力下,2006年上海理工大學首次開啓了國內康復工程本科人才的培養。如今,學校培養出的一批批康復工程畢業生已經成為了行業中堅力量。

“那時候沒有行業經驗,給學生上課也沒有成熟的教材,我們就一邊摸索制定教學計劃,一邊編寫專業教材。”喻洪流回憶道。除了自己編教材,這些年,喻洪流還保持着一個習慣,就是帶着團隊成員去調研,與醫院醫生交流,與養老院護理人員交流,參觀每一個重要行業展會,看看老百姓需要什麼、找準行業的問題在哪、瞭解同行的關注點是什麼,他認為,只有跟實際需求相“捆綁”,才能讓康復工程專業發展得更“紮實”。

中國“智”造靠實力“説話”

近年來,“中風”已經成為了導致我國民眾殘疾的重要原因,且中風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康復治療能力的不足,很多中風患者因無法得到及時妥善的康復治療而造成嚴重偏癱,使得家庭與患者都陷入兩難境地。

關注到這樣的情況,喻洪流團隊夜以繼日攻關,研發出系列多款神經康復訓練機器人。其中,與上海電氣合作研發的多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FLEXO-Arm今年已經獲得產品註冊證並正式上市,這是國內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多自由度上肢康復機器人產品。相比於國外同類產品,FLEXO-Arm不僅功能設計上貼合國內患者,價格也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2到1/3,這促使它順利快速地進入康復中心、醫院病房。不僅如此,團隊與上海卓道醫療合作,近兩年已有末端牽引式平面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ArmGuide和下肢康復機器人SmartSling兩款產品獲得產品註冊證,進入市場使用。

“讓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這才是真正實現了我們康復工程機器人研發的最大價值。”喻洪流感慨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零基礎”到“全球領先”,這所高校的康復工程團隊把專利“寫”進百姓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