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歷史上哪家公司最牛,我肯定是選擇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的牛是空前絕後的,你能想象一個公司居然有殖民地,可以收税,可以鑄錢,可以締結盟約,甚至有十幾萬軍隊嗎?東印度公司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統治幾億人,比英國本土統治人口還多。
東印度公司於英國曆史而言也太重要了。英國的全球殖民史,不能不提到東印度公司,它就是大英帝國擴張史的一部分。
01
東印度公司全稱是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是一個股份公司。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其在東印度的貿易特權。
東印度一開始是指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這是狹義上的東印度。東印度公司早期貿易,主要是在印尼做貿易。用了不到十年時間,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網絡便擴張到了中南半島還有印度次大陸,這便形成了廣義上的東印度。
東印度公司的資產從最初的6萬英鎊,增加了近30多倍!大約是180萬英鎊,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啊。每年給英國政府納税2萬英鎊,成為納税大户。
東印度公司的成功,很多人一般會歸結為他對落後文明地區的經濟掠奪。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可是當時歐洲有那麼多全球性的貿易公司,荷蘭的、西班牙的、葡萄牙的都有,為什麼都沒能如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樣的成功呢?
事實上,東印度公司的成功,其自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股份制公司。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股份制公司,並非我們現在的股份制。那時的股份制是這樣的:這一次遠航貿易,大家來認購股份,遠航貿易結束後連本帶利一起分掉,下次遠航之前大家再來認購。也就是説,每次遠航貿易都是一次獨立性的股份制,可能會是一錘子買賣。這樣一來,公司的資本永遠是不穩定的,可能會因為某一次遠航貿易的失敗,直接導致整個公司就幹不下去了。
剛開始東印度公司也是這樣。後來他們在制度上進行了改革:一旦認購股份就不許退了,只能轉讓。而每次貿易掙下來的利潤也不會都分掉,只是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股息分給股東。這種新的股份制最大好處就是公司資本可以累積,每一次遠航貿易都使他們的實力增強。
02
英國人的商業頭腦似乎的確比葡萄牙人高明一些。葡萄牙商人做生意,一門心思就是把印尼的香料運回歐洲,再從歐洲運商品到印尼。如此一趟遠航費事又費力。
東印度公司就不一樣了,他們將印尼的香料運到印度,再從印度運棉布到印尼,或者將印度的商品運到中國,從中南半島將商品運到印度……他們在亞洲就建立起一個貿易網絡,不必千里迢迢往來於歐亞之間。
這樣做,大大節約了成本和人力,提升了利潤,並且避免遠航風險也減少了很多。
東印度公司積累雄厚資本的同時,他們也需要有軍力來保護這些財富。或者説有軍力可以使他們“更方便做生意”——刀架在脖子上,你敢不做生意?他説什麼價就什麼價,你敢反對?
於是,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不只是商船,也是帶武裝的軍船,上面裝20門大炮是很平常的事。
一個貿易公司武裝了“牙齒”,真的好辦事多了。跟當地人做生意的威懾力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與葡萄牙商人的競爭。
當時在廣義的東印度地區,主要競爭對手就是葡萄牙。葡萄牙人天真的以為咱們搞市場競爭,結果英國人帶着炮來跟你競爭。很多葡萄牙商船一出馬六甲海峽,就被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軍船給搶劫了(那時英國與葡萄牙是敵對狀態,雙方商船都被授予搶劫敵方的權力)。
03
印度西海岸有個港口城市叫蘇拉特,當地土邦一直跟葡萄牙人做生意。東印度公司來了,面見土邦領導人表達做貿易的意願。土邦領導人不敢答應,怕得罪同葡萄牙人。
然後在一個契機下,東印度公司與葡萄牙商船在蘇拉特沿海打了一場海戰。葡萄牙人當然是大敗,灰溜溜跑了。當地土邦人趕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好好款待英國人。不就是做生意嗎,太好了!
當地土邦自然是希望找一個更強有力的貿易伙伴做靠山,這是人之常情。
東印度公司的野心卻不僅僅是做做生意,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殖民印度。當然了,這個目的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東印度公司在不斷壯大過程中,慢慢有了這個想法。
今天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在當時只是一個破爛的海港小鎮。最開始葡萄牙人在這裏建立了貿易站,並慢慢從古吉拉特國蘇丹手中拿下了這塊地(有點類似於當年澳門的情況)。1661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孟買就作為嫁妝送給英國王室了(兩個親家國,後來在海洋霸權競爭中成為敵對國家)。
孟買一個窮地方,英國王室自然是看不上的,1668年便以每年租金10英鎊的白菜價租給東印度公司。這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塊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很快就將孟買發展起來了,一看賬單,每年税收居然有1600多英鎊!這可比正經做生意賺錢多了!這使東印度公司不得不產生了更多的想法。
04
彼時的印度莫卧兒帝國已然衰落,地方土邦勢力抬頭,國家戰亂頻發,有點像唐末的藩鎮割據——這正是東印度公司的好機會。
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招募軍人,英國軍隊中很多退伍軍人都被他們攬入。但這遠遠不夠殖民印度的力量。於是,東印度公司又從印度本土招募軍人,由英國人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所以,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中其實大量都是印度人。
東印度公司在每個連中插入少量英國人,讓英國人和印度人混編在一起,既讓印度土兵掌握先進軍事戰鬥能力,同時又能夠很好的控制他們。
即便有軍隊,也不能蠻幹,畢竟印度那麼大,征服起來還是有困難的。東印度公司很會借力打力,遊走於印度各土邦的矛盾之中,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殖民地。
他們是這樣乾的:發現兩個土邦之間有矛盾,他們就幫那個實力強一點的,作為僱傭軍身份參戰。打勝之後就會獲得某一塊土地作為獎賞。
這種方式是早期東印度公司取得殖民地的主要手段,很較低的成本攫取印度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對殖民地統治也很有“水平”,他們並不派英國人直接領導殖民地,而是藉助其原有的統治結構來統治殖民地,以印治印。
更有意思的是,東印度公司還試圖宣揚其合法性。此時的莫卧爾帝國已分崩離析,莫卧爾皇帝只是一個虛名,跟周天子差不多。但東印度公司很尊重莫卧爾皇帝,拉攏與莫卧爾皇帝的關係並極力維護其皇帝的權威。東印度公司很清楚,在印度廣大人民羣眾心中,沒落的莫卧爾皇帝還是很有地位的,可以挾天子以令羣眾。
東印度公司還很會利用印度人民內部的矛盾,他們對治下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都很宗教寬容,儘量讓你們自己去鬥爭。有時還戳一戳,製造矛盾讓你們去鬥爭。
東印度公司在其印度殖民地充分給當地統治階層放權,唯有軍權和財權抓的很緊,這是他們的根本,不能丟。這也是英國人制度精神的一種折射,從來不主張推倒重來,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的統治結構。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時候,這種思路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降低風險。
05
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聯繫,在我們的記憶中最深的莫過於鴉片戰爭。
早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便在印度取得了鴉片貿易獨佔權,他們壟斷了輸入到中國的鴉片貿易,大賺特賺了幾十年。直到清政府全面禁止鴉片貿易(之前也有多次禁止鴉片煙,但力度不大),林則徐虎門銷煙。東印度公司急了,趕緊派出各種利益關係人士去遊説英國國會對中國出兵。鴉片戰爭爆發了。
其實在鴉片戰爭之時,東印度公司已經走下坡路多年了。其公司職員中飽私囊、私自積累財富的情況十分嚴重。東印度公司就像一座金礦,董事、職員都各懷鬼胎為自己賺利益,不斷掏空這座金礦。再大的金礦也有被掏空的時候。
06
1857年是壓垮老黃牛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時在東印度公司的印度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説法,為了防止子彈鏽蝕,東印度公司以豬油、牛油混合的潤滑油塗在包裝子彈的紙皮上。印度教視牛為神靈忌食牛肉,而伊斯蘭教則視豬為污穢之物,這引來了無論是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傭兵的不滿。
儘管東印度公司很快就否定了這個謠言,説並非用豬油、牛油混合的潤滑油,而是用蠟做的潤滑油。但這於事無補,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傭兵長期以來的不公正待遇,早已讓他們怨聲載道了。
東印度公司對這種怨言採取了高壓政策,將85名絕使用子彈的印度傭兵判處10年苦役。
不久之後,1857年3月29日這天,一個印度傭兵與一名英國士兵發生衝突,開槍打死了這名英國士兵,又殺了一名趕來制止的英國軍官。事後,東印度公司對這名印度傭兵判處了絞刑。
新仇舊怨累積在一起,印度傭兵發生了譁變,很快就有很多印度人民加入到印度傭兵中一起反對東印度公司。
這件事傳回英國本土,也引發了英國人民對東印度公司的聲討反對。英國人民認為東印度公司多年對印度的過度盤剝,才導致這樣的事發生。要求將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各種惡行公佈於眾,並要求英國政府在印度承擔更多責任,而不是完全交給一個公司去管理。
事實上這種想法在英國已是主流意見,包括很多政客也認為英國政府在印度要有更多作為。
加之,印度此時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英國很多棉紡織品都是來自印度,這樣一個壟斷的東印度公司,自然成了英國國內大多數利益者的絆腳石。
看起來,東印度公司確實到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地步了。
1858年,英國政府通過《印度統治法》,取締了東印度公司,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250多年曆史的東印度公司終於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當時《泰晤士報》評論説:“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