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個皇帝稱“祖”,最重要的皇太極,卻被無情忽視
在封建社會中,按照常理來説,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是“祖”,其餘的皇帝,無論功勞多大,都只能稱“宗”。這就是所謂的“開疆擴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比如説唐朝,儘管李世民貢獻很大,打下了大半的天下,但因為開國皇帝是李淵,所以他只能被稱為唐太宗,李淵則是唐高宗。
然而,在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中,也有兩個例外。一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廟號是太祖,忽必烈的廟號是世祖。這樣還能解釋過去,畢竟成吉思汗締造了蒙古帝國,而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捨棄誰都不合適。但是,清朝有三個皇帝,廟號皆稱祖,反倒是它的開國之君皇太極的廟號卻是“太宗”。
第一個是努爾哈赤,廟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當然是一個猛人,他讓小小的建州女真,一躍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是,努爾哈赤自始至終,都只是女真的大汗,並沒有稱過帝。他建立的,只是後金政權,割據一方。
由於努爾哈赤的卓越貢獻以及他在女真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在皇太極登基之後,追尊他為皇帝,並以廟號“太祖”相稱,還是不為過的。然而,吃虧就吃虧在皇太極本人身上,是他建立了清朝,並且仿效漢朝制度,完備法律,讓女真從矇昧中走出來,進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可他駕崩之後,廟號卻只是太宗。
千萬不要小看祖和宗之間的區別,在當時人的心中是無比重要的。就比如説祭祀來説,各個皇帝的靈位放在一起,總有放不下的時候,那麼按照禮法就會“親盡而祧”。這個“祧”就是將與當時皇帝血緣最遠的那位老祖宗的靈位請出去放在側殿。但又有規矩是開國皇帝是“萬世不祧之君”,所以一般第二個皇帝才是最先被請出去的。
也許有人覺得這無所謂,可當時的人,幾乎沒有無神論者,特別是皇帝,個個迷信,死後的哀榮對他們也很重要。更何況,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還有很多方面,體現了“祖”和“宗”存在巨大的區別。
清太宗皇太極為什麼就這麼倒黴呢,如果當時的女真人認為他的貢獻比清太祖努爾哈赤少,起碼也可以按照元朝的先例,將兩人同時稱祖啊。
史書上沒有解釋,小珏認為還是因為皇太極在當時的被低估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勞苦功高顯而易見,皇太極改後金為清,實際上是從少數民族的政權方式轉變為中原王朝的帝制,這在當時來看,意義沒有多麼重大。更為關鍵的是,皇太極死得太不是時候了,他雖然打得明朝奄奄一息,但就是沒有叩開明朝大門。看起來,他在父親的基礎上並沒有取得全功。
其實,不光是當時,就是現在的人,對皇太極也低估了,其實他才是明末清初的那個破局之人。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從弱小的四貝勒,變為君臨天下的皇帝;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優待保護漢人,從而減少了進攻明朝的阻力;他更是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搶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將明朝孤立起來。他的政治水平,不僅遠高於崇禎,也高於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弟弟多爾袞,更不用説順治了。
然而,他卻死在清軍入關的前一年,讓兒子順治成為了問鼎中原之主。雖然順治在當時不過六、七歲的孩子,清軍的節節勝利實際上與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在當時人看來,這就是天命所歸,當然應該將功勞記在他的身上。
也就是如此,順治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親政時間更短,也不是開國皇帝,卻也以開疆拓土的功勞獲得了“世祖”的廟號。這倒也還説得過去,但順治的兒子清聖祖康熙的廟號就太勉強了。
康熙無疑是一位優秀的皇帝,無論是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點不必多説。但他的功勞,並非絕無僅有,唐太宗、漢宣帝甚至連唐高宗,都不見得比他差。只不過在他駕崩後,雍正説了一大堆誇獎老爹的話後,直接拍板: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説實在的,誰都知道康熙稱“祖”很牽強,恐怕他自己在世時也不敢如此。但做出決定的是雍正,這位皇帝的脾氣,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雍正決定之後,無人置喙,清朝“一祖三宗”的格局就這麼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