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本義是指祖先的意思,只要是父輩以上的輩分都可以稱“祖”。因為古代是封建制度“家天下”的繼承形式,皇帝后面的皇帝還是自己家族的後代,“祖”是可以在古代帝王身上引用。比如我們熟知的漢朝漢高祖劉邦(也可以稱漢太祖劉邦,準確稱呼是“太祖高皇帝”)、隋朝的開國皇帝高祖楊堅、唐朝唐高祖李淵、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廟號帶“祖”的帝王。
熟知的一些帶“祖”稱號的皇帝一般都是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如劉邦開創了漢朝、趙匡胤開創了宋朝、朱元璋開創了明朝,就導致給人的感覺是隻有開國皇帝才能有資格稱“祖”。其實不然,即使是除了開國皇帝,後面朝代的皇帝也是可以稱祖的。開創基業有功的君主或者言行、功業為後世所宗仰者都是可以稱“祖”的,並非只有開國皇帝可以稱“祖”。
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開國皇帝都是自己開創了一個王朝,是屬於開創基業有功的君主,是符合稱“祖”的條件。“祖”的稱號也是對開創業績有功君主的一種尊稱。
《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始封必為祖。”
可以看出開創王朝的君主是必須要封為“祖”的,就比如我們對於唐朝的歷代皇帝的印象,不少人印象最深的其實不是開國皇帝李淵,而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對唐朝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奠定了唐代幾百年的基業。
李世民對唐朝做出的貢獻不比李淵少,但廟號是“太宗”。開國皇帝李淵是唐太祖。開國皇帝畢竟自己開創了一個王朝,是給自己家族打下天下,即位的不是自己的兒子也是孫子或家族之人,後代給開國皇帝尊稱帶“祖”的廟號也很正常。加上“始封必為祖”原因,一般沒什麼特殊情況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會帶“祖”。
導致的結果就是誤認為只有開國君主才能被稱為“祖”,而其餘的後代皇帝大多隻是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最開始)、漢武帝劉徹是“世宗”。但這只是一般的説法,如題中所説的清朝皇帝,除了清朝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被尊為“太祖”。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順治帝的廟號為“世祖”。
還有人們比較熟悉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但廟號卻是“聖祖”。不過並非是清朝先有了非開國皇帝而稱“祖”的例子。早在元朝的就有了給開國皇帝而稱“祖”的例子。元朝是忽必烈定的國號“元”,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為“元世祖”,但是成吉思汗被追贈廟號為“太祖”。
不僅元朝有非開國皇帝稱“祖”的例子,在明朝也有,比如朱棣本來是“明太宗”,但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時期被嘉靖帝改為“明成祖”。所以並不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元朝雖然是忽必烈建立的,但是成吉思汗是在忽必烈之前蒙古政權的統治者,被稱為“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也被朱棣的後代稱為“祖”。
成吉思汗被稱為祖是忽必烈後面追封的。成吉思汗是蒙古國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雖然成吉思汗“祖”的尊稱是忽必烈追封的,但成吉思汗確實能配的上“祖”的稱號,因為沒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就沒有後來的元朝。
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奠基者,對元朝的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朝的朱棣是什麼情況呢?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去世之後,當時給他的稱號就是明太宗,要是沒什麼意外,朱棣在歷史上的諡號就是明太宗。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出現了“意外”。
嘉靖皇帝接的是明武宗的皇位,但嘉靖皇帝不是明武宗的親兒子,只是明武宗兄弟的兒子,但明武宗突然離世的時候並沒有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嘉靖即位了,但是按照禮節,羣臣要讓嘉靖皇帝認明武宗當爹,而嘉靖皇帝是不同意的,為此一直和大臣對峙。
嘉靖帝就將明太宗朱棣改成了明成祖朱棣。因為朱棣當年不是從朱元璋手裏接過的皇位,是屬於自己創造的江山,而嘉靖帝就是要表達這意思,還可以支持嘉靖帝自己父親的正統性。這樣做便暗暗地認可了本朝的另一個皇帝在和嘉靖具有的同樣基礎上(弟接替兄),在名義上繼承了皇位。
並非是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被後代追封的尊號依然是可以的。那麼清朝為什麼有三個皇帝被稱“祖”?首先努爾哈赤被稱“祖”是沒有問題,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創者,是其建立的後金奠定了清朝的根基。死後被兒子皇太極尊為太祖。努爾哈赤是清朝名副其實的開國之君,被尊稱“祖”是沒問題的。
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順治和第四位皇帝康熙就是稱“祖”的第二種原因了,“功業為後世所宗仰者”也可以被稱為“祖”。順治被稱“祖”是因為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之前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只是在打天下的路上,努爾哈赤奠定基礎,皇太極稱帝建國號“大清”,但是皇太極沒入關就去世了,死後廟號“太宗”。
順治雖然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但順治做皇帝的時候,清軍開始進軍關內,入主中原,清軍開始征討中原,到順治末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的領土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帝是清朝的實際開國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不僅也算是開國皇帝,並且也有一定的功績,雖然大多是多爾袞在征討中原各地,但是順治才是皇帝,所以被稱“祖”也是合適的。
康熙被稱“祖”就不符合開國一説,無論是建國還是清軍入關都和康熙沒有關係。康熙被稱祖是和其功績有關。康熙對清朝有開疆擴土之功,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雍正對康熙稱“祖”的解釋:“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意思是稱祖是有功的人,而稱宗則是有品德的人。康熙在位的60餘年,不但有功而且也有品德,兩點都佔了,所以雍正的父皇康熙廟號為“祖”,最終大臣們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廟號為“聖祖”。
古代帝王並非是開國皇帝才能稱“祖”,只要功績得到一定的認可,也被後代子孫尊敬或者一些其他原因是可以稱“祖”的。並且後代的皇帝想給之前的皇帝改廟號,也沒人管的了,古代是封建帝制,沒人願意和皇帝對着幹,並且皇帝稱“祖”只是個稱號,不會影響到王公大臣以及百姓的利益。
大家對非開國皇帝稱“祖”怎麼看?下方留言探討。其實古代帝王是否稱“祖”只要對大臣和百姓等沒有影響,你想怎麼稱都行。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